正文 第24章 產業經濟(6)(2 / 3)

2009年11月,美國《華爾街日報》刊登劍橋能源研究機構主席丹尼爾·耶金和該公司負責全球天然氣部門總經理羅伯特·伊尼森合寫的題為《美國天然氣革命》的文章指出,10年來最大的能源創新是天然氣,更具體地說是“非常規”天然氣的開發,有些人稱其為一場革命。美國興起的“頁岩風”勢頭越來越強勁。2010年春季在美國休斯敦舉行的劍橋能源周的議題就是“頁岩氣”。數據顯示,頁岩氣產量占北美天然氣產量的比重,已從2006年的1%升至現在的17%,預計到2030年這一比重將升至50%,這對美國的能源儲備將產生深遠影響。

據美國能源情報署(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估算,美國有超過近50萬億立方米的技術可采天然氣儲量,其中頁岩氣、致密砂岩氣和煤層氣等非常規天然氣占60%,且頁岩氣的儲量最高。美國國會研究中心(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的研究報告認為,美國的能源儲量超過中東國家,居全球之首。

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在2012年11月發布的《國際能源展望》中預測:美國將在2015年取代俄羅斯成為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在2017年將超過沙特成為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到2035年美國能源自給率將到達97%。在未來的5年內,美國將相繼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和石油生產國。

隨著技術的進步及探明儲量的持續增加,未來頁岩氣開采將進入爆發式增長期,帶動美國的天然氣生產進入“黃金時代”。根據EIA測算,到2035年,美國頁岩氣產量預計將增至3885億立方米,占天然氣總產量的比重將提高到49%。而國際能源署的測算則更為樂觀,其認為至2035年美國非常規天然氣(主要是頁岩氣)的產量有望達到6700億立方米,占美國天然氣總產量的比重將達到2/3。

目前天然氣最重要的用途是發電和供熱,因此天然氣對煤炭具有明顯的替代效應,未來10年全美三分之一的煤炭有望被天然氣所替代。

以頁岩氣為首的非常規天然氣正在重塑美國能源市場,且未來將對全球天然氣市場產生持續影響。過去十年中,基於對美國將大量進口天然氣的預期,能源企業在美國建造了大量的液化氣再氣化設備,然而美國國內頁岩氣產量自2007年開始意外快速增長,導致天然氣進口需求顯著減少。美國白宮於2011年發布的《未來能源安全藍圖》中指出,由於頁岩氣和頁岩油技術快速發展,美國能源對外依存度已大大降低。未來美國將加大本土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力度,目標是在2035年之前使美國成為能源淨出口國。

石油和天然氣在地緣政治中的地位有著很大的不同。從戰略角度來說,石油的重要性遠超天然氣。這是由於石油在戰爭和交通運輸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現代戰爭離不開石油,也沒有別的能源能替代石油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所以,想建立現代軍隊的國家,必須確保石油的供應,在這一點上,天然氣無法比擬石油的戰略地位。

北美非常規能源革命推動著世界能源形勢的變革。非常規油氣的大規模開發使北美有望崛起成為可以跟中東比肩的全球能源高地,這將對國際地緣政治格局產生重要影響。按照2012年度《國際能源展望》所繪製的“能源路線圖”,北美頁岩油氣的大規模商業開發將重塑國際能源市場的秩序,有望催生新的“贏家”與“輸家”。

過去40年中,中東地區一直是國際政治舞台的焦點,歐佩克組織為維護自身的利益,經常通過限產來確保國際油價穩定在高位,從而對世界經濟產生重要影響。未來,隨著天然氣對石油在一定程度上的替代,歐佩克組織在政策選擇上將麵臨兩難選擇。一方麵,天然氣供應的持續增加使得歐佩克組織通過限產來提高原油價格的“饑餓平衡”策略將受到明顯的掣肘;另一方麵,受液化天然氣貿易的帶動,天然氣價格將逐步與原油價格脫鉤,這意味著常規天然氣價格也將麵臨長期走低趨勢。

在這種趨勢下,中東地區的能源地位將可能下滑,由此美國的外交政策在遠期可能會發生一定的調整,從而有助於緩和中東的緊張局勢。

在未來的5-10年中,北美作為新崛起的世界能源供應重心,將是能源新秩序的主要受益者,美國則是最大的“贏家”,不但能提高能源自給度,實現“能源獨立”構想,還能拉動國內經濟發展,推動國民經濟“再工業化”進程;而以能源出口作為國家複興戰略支點的俄羅斯或為最大“輸家”,在美國非常規能源“革命”衝擊下,它不但會因能源價格下降導致其財政收入縮水,其“能源大棒”的地緣政治“殺傷力”也將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