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8章 忠義之士(2 / 3)

“點評”

竇武字遊平,扶風郡平陵縣人,安豐戴侯融的玄孫。他的爸爸叫竇奉,是定襄太守。竇武年輕時以經術德行而著名,曾經教授大澤中,不涉及時政,名聲顯著關西一帶。這可是聰明之舉啊,什麼都講,可就是不涉及時政。這樣安全,是明哲保身啊。

延熹八年(165年),長女被選進宮中,桓帝命為貴人,任竇武為郎中。這年冬天,貴人立為皇後,竇武升任越騎校尉,封槐裏侯,五千戶。第二年冬天,授城門校尉。這下子顯赫了!榮華富貴,蜂擁而至。可是,這個皇帝的老丈人在任職期間,征召名士,廉潔奉公,深惡壞人壞事,不接受送禮賄賂,妻子衣食僅僅夠吃夠穿而已。

這時羌蠻作亂,糧食歉收,人民饑餓,竇武將所得兩宮的賞賜,全部分給太學諸生,又用車載糧食飯菜,在道路施給貧民。

竇武哥哥的兒子竇紹,任虎賁中郎將,性情疏懶奢侈。竇武經常很嚴厲地訓誡他,看他還不覺悟,於是上書請求把竇紹撤職,竇家門裏怎麼出了你這麼個不爭氣的小子?滾回老家去吧,別在這裏給我丟臉了!然後,他又責備自己不能訓導好竇紹,應當首先受罪。經過這麼一通言傳身教,疏懶奢侈不思悔改的竇紹就有所觸動了,他從此便遵守節製,不論大小,凡是非法的,都不再去做。

當時國家的政治失誤很多,宦官專權,李膺、杜密等人因黨事被逮捕審訊。永康元年(167年),竇武上疏,跟皇上講了很多深刻的問題,將目前國家的病症、病因進行了深入分析,並對症下藥,開了行之有效的處方。

疏送上去之後,竇武以病為由,把城門校尉、槐裏侯兩個官職的印綬交給了組織。他知道,跟皇上說這樣深刻的觸及深層問題的話,按照慣例,是要出事兒的,勢必要觸動某些人的利益,是要給自己樹敵的。這是有很多血淋淋的例子擺在那裏的。所以,幹脆把官銜都上繳吧,他做了最壞的打算。可是,皇帝不許,又詔原宥李膺、杜密等,自黃門北寺、若虛、都內諸獄,罪輕的犯人都釋放出來了。

這年冬天,桓帝逝世。漢桓帝沒有兒子,於是,就麵臨著一個誰來做皇帝的問題。竇武召侍禦史河間劉鰷,問他對國中王子侯的意見,劉鰷說解瀆亭侯劉宏好。他聽取了各方意見,都是這個意見。於是,竇武跑入宮中報告太後這件事情。最後,就征召劉宏立為皇帝,他就是漢靈帝。

竇武被任為大將軍,常居宮中。

靈帝即位後,論定功勞,更封竇武為聞喜侯;子竇機,渭陽侯,任侍中;兄子竇紹為雩侯,升步兵校尉(這一回,他是真的知道自己的叔叔竇武的良苦用心了吧?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假若當年竇紹不聽竇武的訓斥,不知道悔改,他哪裏會有如今?);竇紹的弟弟竇靖為西鄉侯,為侍中,監羽林左騎。

竇武輔朝以後,經常有誅殺宦官的想法,太尉陳蕃也久有此謀。

他們在朝堂會議時,陳蕃悄悄地對竇武說:“中常侍曹節、王甫等,在先帝時就操弄國家權柄,把天下搞得烏煙瘴氣,百姓紛擾,罪禍就是他們。現在不誅殺曹節等人,以後就難辦了。”竇武非常同意,陳蕃大喜,用手推開坐席而起。

竇武於是招引同誌尹勳為尚書令,劉瑜為侍中,馮述為屯騎校尉;又征召被廢黜的天下名士前司隸校尉李膺、宗正劉猛、太仆杜密、廬江太守朱寓等,齊集朝廷,請前越巂太守荀翌為從事中郎,征召潁川陳萛為屬,共同商定計策。

於是天下雄才俊傑,知道了形勢所趨,沒有不抬著腦袋,踮起腳跟,想貢獻自己的才智的。正逢五月日食,陳蕃再說竇武:“從前蕭望之被石顯所害,近來李膺、杜密諸公禍害及於妻室兒女,何況今天石顯有數十人呢!我已八十高齡,想助將軍除害,現在可以借日食為由,斥退罷黜宦官,以抵天變。又趙夫人和女尚書,從早到晚亂太後,應當趕快除掉她們。希望將軍好好考慮啊!”竇武於是告訴太後說:“老規矩,黃門、常侍,但當供事宮中,守門戶,掌管宮中錢物而已。現在竟使他們參與政事,任要職,到處有他們的子弟,專幹貪汙橫暴的事。天下紛擾,就是這個緣故。應當全部誅殺,掃清朝廷。”太後說:“漢以來的老規矩,隻應當誅殺有罪惡的,難道可以全部廢掉嗎?”當時中常侍管霸有才略,專製宮中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