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8章 忠義之士(1 / 3)

“原文”

時國政多失,內官專寵,李膺、杜密等為黨事考逮。永康元年,上疏諫曰:

臣聞明主不諱譏刺之言,以探幽暗之實;忠臣不恤諫爭之患,以暢萬端之事。是以君臣並熙,名奮百世。臣幸得遭盛明之世,逢文、武之化,豈敢懷祿逃罪,不竭其誠!陛下初從藩國,爰登聖祚,天下逸豫,謂當中興。自即位以來,未聞善政。梁、孫、寇、鄧雖或誅滅,而常侍黃門續為禍虐,欺罔陛下,競行譎詐,自造製度,妄爵非人,朝政日衰,奸臣日強,伏尋西京放恣王氏,佞臣執政,終喪天下。今不慮前事之失,複循覆車之軌,臣恐二世之難,必將複及,趙高之變,不朝則夕。近者奸臣牢修,造設黨議,遂收前司隸校尉李膺、太仆杜密、禦史中丞陳翔、太尉掾範滂等逮考,連及數百人,曠年拘錄,事無效驗。臣惟膺等建忠抗節,誌經王室,此誠陛下稷、、伊、呂之佐,而虛為奸臣賊子之所誣枉,天下寒心,海內失望。惟陛下留神澄省,時見理出,以厭人鬼喁喁之心。

臣聞古之明君,必須賢佐,以成政道。今台閣近臣,尚書令陳蕃,仆射胡廣,尚書朱寓、荀緄、劉祐、魏朗、劉矩、尹勳等,皆國之貞士,朝之良佐。尚書郎張陵、媯皓、苑康、楊喬、邊韶、戴恢等,文質彬彬,明達國典。內外之職,群才並列。而陛下委任近習,專樹饕餮,外典州郡,內幹心膂。宜以次貶黜,案罪糾罰,抑奪宦官欺國之封,案其無狀誣罔之罪,信任忠良,平決臧否,使邪正毀譽,各得其所,寶愛天官,唯善是授。如此,咎征可消,天應可待。間者有嘉禾、芝草、黃龍之見。夫瑞生必於嘉士,福至實由善人,在德為瑞,無德為災。陛下所行,不合天意,不宜稱慶。

“譯文”

當時國家的政治失誤很多,宦官專權,李膺、杜密等人因黨事被逮捕審訊。

永康元年(167年),竇武上疏說:“我聽說英明的皇帝,不怕人說譏刺的話,為的是了解一些黑暗的事實;忠臣不擔心因諫諍皇上而遭到禍害,為的是使國家萬事順暢。所以君臣和洽,名揚百世。我有幸遇上盛明時代,逢文武的教化,難道敢於保祿位以逃罪,對皇上不竭誠盡智?皇上最初是在藩國,後來才登上帝位的,天下歡欣,認為是國家中興。但是,即位以來,沒有看見好的政治措施。梁冀、孫壽、寇榮、鄧萬代,雖然誅滅,但常侍宦官繼續為禍,欺侮陛下,爭行詭詐,他們擅自創立製度,隨便給壞人官爵,朝廷政治一天一天壞下去,奸臣一天一天強起來。竊思西漢放縱王氏,諂媚的臣子執政,終於喪失了天下。現在不考慮前事失敗的教訓,再走覆車的軌道;我恐怕秦朝二世胡亥的禍難一定會再現,趙高的變亂,不是早上就是晚上要到來了。最近奸臣牢修,製造黨議,將前司隸校尉李膺、太仆杜密、禦史中丞陳翔、太尉掾範滂等人逮捕審訊,牽連幾百人,整年拘審,無事實根據。我想李膺等人立忠秉節,誌在王室,這真是皇上稷、禼、伊、呂的輔佐,卻反為奸臣賊子所誣陷,天下的人都為此感到寒心,全國人民為之失望。請陛下留心省察,即時處理,以滿足人鬼的期望。

我聽說古時候的明主,一定要有賢明的輔佐,使政治清明。現在朝裏親近的臣子,尚書令陳蕃,仆射胡廣,尚書朱寓、荀緄、劉祐、魏朗、劉矩、尹勳等,都是國家可靠的人才,朝廷的好助手。尚書郎張陵、媯皓、苑康、楊喬、邊韶、戴恢等,文質彬彬,熟悉國家的典章製度。朝廷內外的事,各種人才都在,隨陛下任用。但是,陛下卻委任接近一班小人,專門樹立饕餮貪殘的壞人,使他們在外任州郡大官,在朝廷內充當心腹。應當依次把他們貶謫罷去,按罪行大小懲處,剝奪宦官欺國的封爵,治他們非法欺君的罪,任用忠良,分清好壞,使邪正毀譽,名副其實,愛惜官位,隻授予善人。這樣,災異可以消除,上天的感應可以立至。近來有嘉禾、芝草、黃龍出現。那些祥瑞是應嘉士而生,福來是由好人,在德為瑞,無德為災。陛下做的,不合天意,不應稱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