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頭表達”的環境大不相同,因此,要盡可能地了解場地的情況,條件允許最好提前適應場地。演講和辯論賽的觀眾也是環境的組成部分,因此,也可以模擬觀眾在現場的情況,這樣也可以提高被訓練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此基礎上,就可以根據演講、麵試、答辯、辯論賽中不同的程序、規則要求進行現場模擬。這一方法,可以通過模擬環境、情景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從根本上增強被訓練者的信心。
現場模擬訓練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如下幾種:
首先,舌戰群儒。這種訓練方法主要可以采用一人與多名對手進行辯論的形式,訓練被訓練者的自信心和適應性。
其次,“皮格馬利翁”效應。這種訓練方法主要是對心理壓力較大的被訓練者進行鼓勵,強調其優點,增強其自信心。
再次,致弱訓練。這種訓練方法可以在訓練中以錄好的掌聲給“對手”創造一種促進效應。在辯論賽的訓練中也可以在訓練中給陪練一些優惠政策,與選手對抗,從而培養選手的平常心。
最後,模擬事故。在實施模擬事故方法過程中,可以在訓練中,人為地“製造”一些事故,如“麥克風”故障,觀眾喝倒彩等,訓練被訓練者的心理承受力。
辯論賽的整體配合訓練,主要是針對辯論賽中隊員的配合以及麵試中情景模擬進行的。由於辯論賽是一種團體比賽模式,整體配合的要求更高。下麵,我們將通過介紹整體配合訓練來分析辯論賽的整體配合訓練。
辯手準確定位是整體配合訓練的基礎。定位和分工前,教練和隊員對於每位辯手的個性、特長、缺點應取得共識,使得定位和分工成為辯手的自身願望。真正做到揚長避短。一般不宜過早地確定上場隊員(若有預備隊員)和上場隊員的辯位。在綜合訓練項目的實施中,教練應有目的地改變隊員的辯位,安排隊員擔任不同的角色,分析隊員個人在不同位置的表現,比較不同安排下整體配合的優劣。經過反複實踐,找到整體效能最佳的分工與安排。訓練中經常變換隊員的辯論位置,使之對角色有不同的體驗。有助於把握其他辯手在辯論各階段的要求,實際比賽時,能夠做到主動、積極地配合。
辯論賽整體配合訓練主要包含如下內容:
首先,陳詞階段的配合訓練。盡管陳詞的內容是事先準備的,但是陳詞階段也有整體配合的問題:例如第二或第三位辯手(若為反方,也包括第一位辯手)都應有針對對方陳詞的矛盾或問題的“小評析”。評析是否中肯,直接關係評委和觀眾的印象,除發言辯手需認真準備外,其他辯手也應及時提醒(多用傳遞紙條方式)。在非陳詞階段的即興發言,有可能抓不住要害,甚至出現差錯,或者因時間未把握好等因素導致前一位辯手陳詞有缺陷……種種情況都需要後麵的辯手及時彌補。
其次,問答階段的銜接訓練。在“盤問式”辯論賽中,問答階段的提問可以事先準備,幾位辯手提出的問題構成一輪完整而有效的進攻。但在變化無常的辯論賽場上可能需要隨機應變,適當調整提問,此外還有“答”的配合。根據對方對提問的多種可能回答,第二和第三位辯手的提問,事先至少準備兩套。在辯論賽場上,第二、第三位辯手要見機行事,調整問題。如果第二位辯手已經調整了方案,第三位辯手必須緊跟。如果第二位辯手根據事先未料到的情況改變問題,第三位辯手也應及時理解意圖,作相應的配合。當本方辯手回答有誤,或回答超出事先約定的範圍時,後發言的辯手應該根據情況靈活處理:或予更正,或予彌補,或按新思路繼續問答。訓練時,教練可以設定情景,訓練隊員在問答階段的配合。
再次,自由辯論階段的配合訓練。自由辯論階段能否戰場明確、一氣嗬成,完全靠隊員團體配合的水準。因為自由辯論階段態勢變化最快,難以意料,整體配合不是用幾條規定可以規範的。所以在一般技巧訓練達到階段訓練要求時,要用較多的時間進行團體配合的訓練,包括對事先約定規則的實際操作訓練。整體配合的訓練一般與其他訓練結合進行。重要的是在訓練後,隊員互相做中肯的分析和評論。自己總結配合的經驗和問題,找出改進的辦法。
當然,也可以就事先的約定進行訓練,以保證團體配合的默契。事先可以約定一些信息:自由辯論時發言次序的約定;出現“冷場”或“搶場”情況的處理原則;相互支持、相互彌補的原則約定;處理問題類型的分配。
最後,實施綜合模擬訓練。綜合模擬訓練有兩種:一種是在集訓隊內(對手可以由陪練隊員組隊)組織正反兩支隊伍進行辯論比賽;另一種是上場隊員與集訓隊外的某一支隊伍,在公開場合進行辯論賽。這兩種模擬比賽都能起到“情景訓練”的作用,但後者更接近真實情況。在準備辯論賽過程中,綜合模擬訓練既可以檢驗訓練的成果,又可以使辯手感受和習慣比賽的氣氛,還可以對辯論方案進行檢查,對上場隊員的定位、分工是否合適做出分析。因此,在實施綜合模擬訓練時,要完全按照正式比賽的規則、程序和要求進行,盡可能在環境的布置方麵向正式比賽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