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聲勢浩大的誓師——共青團中央、全國綠化委員會等八部門共同發起,團中央第一書記周強親自掛帥;這是一個飽含希望的宣言——組織發動最廣大的社會力量,在長江、黃河等江河湖流域植樹造林、保持水土,從1999年到2003年,先期治理100萬畝;這是一項新意盎然的行動——“5元錢捐植一棵樹”、“200元捐建一畝林”,公開適度的籌資標準,簡便易行的操作方法,具體可感的目標圖景,喚起公眾蘊藏已久的母親河之戀,萬千熱望彙成暖暖巨流。
短短兩年多,宣傳教育,植綠護綠,億萬青少年勇當先鋒;耄耋老翁,垂髫孩童,社會大眾紛紛解囊。保護母親河行動在全國各地方收到的各類捐款,迄今已近億元!
生態建設最深厚的根基,從來都植於人民群眾之中。保護母親河行動開辟了一條嶄新的公眾參與渠道,將社會大眾對生態建設的廣泛關注轉化為切實行動,被譽為新世紀的綠色希望工程。
利益與公益的完美結合
社會愛心構築的堅實根基,保證了保護母親河行動的高起點。然而,僅有愛心是不夠的。君不見,年年植綠不見綠,已成造林建設中屢見不鮮的尷尬誤區。“保護母親河行動”的組織者們開始思考: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全民義務植樹,應該如何運作?答案是:“保護母親河行動”是公益行為,更是科學事業,既要符合生態建設規律,又要尊重市場經濟規則。
一種全新的生態建設機製脫穎而出——社會化運作,工程化建設,項目化管理。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沈國舫為首的專家組率先成立。任何工程上馬,都須經專家組實地考察,怎樣整地、用何樹種、間距多大、如何管護,現場答辯,審批立項;項目實施前,還要明確地權、林權,每塊地、每株苗都有主人,誰承包、誰種植,誰管護、誰受益;樹種下了,種植者先墊資,每年驗收,分期報賬,成活率未達標,責令補植。一句話,不見綠,不給錢……
申報審批立項製、項目法人責任製、工程監察製、資金報賬支付製、產權預先確認製,5項具體製度,直指一個核心:引入利益機製,在公益活動中體現利益原則,盡可能地把生態環境建設與改善生活、發展致富結合起來,使人們在實現自身利益的同時為公益事業盡心出力。
山西偏關萬家寨,為了澆灌屬於自己的那片幼林,老鄉們從40裏外的黃河裏汲水,先用拖拉機拉到村裏,再用小毛驢馱上山坡。
四川樂山沙灣區,60多歲的郭老漢摸著茁壯成長的巨桉:“才兩年就長到六七米高,馬上可以間伐了!可惜這坡地,荒了好多年哩……”
地還是那塊地,人還是那些人,當人和地有了一種明晰的利益關係,荒地長出了新綠。
科學與愛心的不斷延伸
科學加愛心,是“保護母親河行動”的創造性所在,生命力所依。
前不久,我們隨同有關專家參與了一次保護母親河工程年度作業驗收,親身感受到這項新世紀綠色希望工程的勃勃生機。
從龍羊峽到劉家峽,從四川樂山到重慶萬州,12個已經完成2000年年度驗收的全國重點工程,造林存活率最高為946%,平均達9059%。
陝西,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省份。在遭遇曆史罕見大旱的延安市延河項目區,樹木成活率卻達797%,高出當地退耕還林標準近10個百分點。
青海龍羊峽,黃河上遊第一個綠化項目區,新疆楊等優良樹種及保水抗旱等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讓禿嶺荒山換了裝。一位老農拉著專家的手哽咽難語:“俺有十多年沒見過這麼多的綠色了!”
新綠使人振奮,探索還在延伸:
保護母親河信息係統正在開發,不久的將來社會公眾通過互聯網可及時了解工程進度、捐款流向;“1助1”造林種草模式廣泛推行,越來越多的團體、單位紛紛認建林地;“母親河,我與你同行”綠色傳遞活動吸引了上千萬人次參與,影響遍及黃河、長江沿岸54個大中城市;以打撈漂浮物、監督汙染源為主要內容的“清潔江河水”活動,將目光投向了珠江、淮河、太湖、洞庭湖……
短短兩年,“保護母親河行動”已經成為中華大地上的一麵綠色大旗。
盈盈綠意,昭示良多。今年5月,李瑞環同誌在接見首屆“母親河獎”獲得者時說:一種好的方法,一個對路的實招,可以下活一盤棋,開辟一條道,影響一大片。保護母親河行動就是一個很好的嚐試!
俟河之清,中華民族的悠長夢想;山川秀美,當代中國人的鄭重承諾。努力!讓新綠成茂林成濃蔭,讓母親河永遠清澈、長流不息……
(《人民日報》2001年8月26日第一版)
【評析】
消息和通訊主要目的是傳播信息。文章可以具有引題、主題、副題三部分標題。主題點明主旨,引題、副題講清原因和報道內容。導語概括報道的主要內容,主體材料講清事件內容,結尾進行分析總結、提出展望。由於讀者為廣大人民群眾,因此語言應當簡潔、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