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能力訓練41(3 / 3)

筆者曾經曆過這樣一件事。幾個朋友談論問題,其中一個人發表觀點:“女人不能多讀書……”另外一個人立刻反唇相譏,事後了解此人的姐姐是博士。

3注意場合和隱含前提

交際活動都是在特定的時間、地點中進行的。下麵的例子雖然是一個關於喝酒的例子,正說明了在社會生活中,人在不同的場合下的表現存在差異性。

齊威王在後宮設置酒肴,召見淳於髡,賜他酒喝。問他說:“先生能夠喝多少酒才醉?”淳於髡回答說:“我喝一鬥酒也能醉,喝一石酒也能醉。”威王說:“先生喝一鬥就醉了,怎麼能喝一石呢?能把這個道理說給我聽聽嗎?”淳於髡說:“大王當麵賞酒給我,執法官站在旁邊,禦史站在背後,我心驚膽戰,低頭伏地地喝,喝不了一鬥就醉了。假如父母有尊貴的客人來家,我卷起袖子,弓著身子,奉酒敬客,客人不時賞我殘酒,屢次舉杯敬酒應酬,喝不到兩鬥就醉了。假如朋友間交遊,好久不曾見麵,忽然間相見了,高興地講述以往情事,傾吐衷腸,大約喝五六鬥就醉了。至於鄉裏之間的聚會,男女雜坐,彼此敬酒,沒有時間的限製,又作六博、投壺一類的遊戲,呼朋喚友,相邀成對,握手言歡不受處罰,眉目傳情不遭禁止,麵前有落下的耳環,背後有丟掉的發簪,在這種時候,我最開心,可以喝上八鬥酒,也不過兩三分醉意。天黑了,酒也快完了,把殘餘的酒並到一起,大家促膝而坐,男女同席,鞋子木屐混雜在一起,杯盤雜亂不堪,堂屋裏的蠟燭已經熄滅,主人單留住我,而把別的客人送走,綾羅短襖的衣襟已經解開,略略聞到陣陣香味,這時我心裏最為高興,能喝下一石酒。所以說,酒喝得過多就容易出亂子,歡樂到極點就會發生悲痛之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

如果不考慮場合前提就會出現問題。從表達要考慮場合的觀點出發,魯迅先生的《作論》一文也反映了這個層麵的問題。

我夢見自己正在小學校的講堂上預備作文,向老師請教立論的方法。

“難!”老師從眼鏡圈外斜射出光彩看著我,說:“我告訴你一件事——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合家高興透頂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他於是得到一番感謝。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於是收回幾句恭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於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

“說要死的必然,說富貴的說謊。但說謊的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你……”

“我願意既不謊人,也不遭打。那麼,老師,我得怎麼說呢?”

“那麼,你得說‘啊呀!這孩子嗬!您瞧!多麼……。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拋開魯迅先生寫作時代背景,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不難發現:在主人孩子滿月、十分高興的日子,主人當然想聽到許多歡樂吉祥喜慶的“好兆頭”,客人盡情說許多歡樂吉祥喜慶的話也是應該的,如果不考慮場合傻乎乎地說“這個孩子將來是要死的”,怎麼能讓人高興?他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天經地義,理所當然。

交際過程中,有時話題是有隱含條件的,有時話題則是沒有隱含條件的。不考慮隱含條件就容易造成誤會。而隨意增加隱含條件,也會影響交流效果。比如:

在一個餐會上,一位年輕人問一位老先生:“吃飽了嗎?您還要飯嗎?”

老先生立刻較真道:“小夥子,我從前沒要過飯,現在不要飯,將來也不會去要飯!”

(三)注意交際表達的態度

在交際活動中,人們的態度往往直接影響到表達效果。一個態度和藹可親的人很容易在交際活動中占得先機。端正交際活動中的態度要注意如下問題。

1學會傾聽

在交際活動中,雖然說話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但是聽也是不可忽視的。交際活動是多項交流,認真傾聽很重要。1993年首屆國際大專辯論會最佳辯論員蔣昌健先生曾說:“以學心聽、以公心辯。”正說明了傾聽的重要性。認真地傾聽既可以表示出對於講話方的尊重;又可以較好地理解對方談話的目的意義,方便應答。在交際活動中,雖然參與者地位、資曆有所差異,但是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聽到與自己的思想觀點不一致的看法時,無禮地打斷對方的話頭,甚至惡語相加,都是交際活動中的不良習慣。

2在反饋和表達過程中要謙遜、友好

在交際活動中,傾聽者不僅要聽懂講話方的意思,而且還要對講話方的觀點給予積極的反饋。不管自己的觀點和對方的觀點是否一致,都要謙遜、友好表達自己的觀點。即便觀點針鋒相對,也應該心平氣和地把自己的觀點表達清楚。

(四)控製好交際距離

在交際活動中禮儀是不可缺少的,交際距離的控製是禮儀的直觀表現之一。人們在交際活動中經常利用相對位置作為信號來傳遞一定的思想,利用界域來表達一定的情感,控製交際活動中的空間距離十分重要。因為,人們在交際活動中心理上的距離,往往會反映在空間距離上,這種距離主要有以下幾種:

親密區域。親密區域表示關係密切。這個區域介乎0到45 cm之間。處於下限“0”時,身體完全相互接觸,處於上限45 cm,也隻有半臂距離,屈臂即可觸及對方。處於這個區域的人們,可以彼此聽到對方的呼吸,看到對方細微的表情,甚至可以嗅到對方身體的氣味。隻有關係密切的人才有可能獲準進入這個區域,比如父母與孩子、配偶之間。

個人區域。這個區域在45 cm到 12 m之間。處於下限45 cm時抬手可以觸及對方,處於上限12m則仍可保持非同一般的親近。在這個範圍內可以彼此觀察到對方的表情變化,顯示出一定程度的親密程度和友好關係,可以用於某種程度的私人交往,比如同事、同學、朋友等。

社交區域。這個區域在12m至36m之間。它所表示出來的關係比前兩種要疏遠,是一種公事公辦的次級關係。

公共區域。這個區域大於36m,表示疏遠關係。這個區域內交往雙方一般已沒有特殊心理聯係。

因此,在交際活動中,不僅要把握好個人區域而且要把握好社交區域。交際活動是麵對麵地和人談心,或溝通思想。要想取得良好的交際效果,要想達到思想溝通的目的,則必須把握好“個人區域”這個空間距離。在交際表達過程中,比較多用的場合是授課、作報告、演講,麵對的是幾十或上百甚至千人以上的大部分並不熟悉的聽眾,運用好社交區域這個空間距離,有助於順利地完成上述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