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禮貌化解矛盾型。如果在演講時演講者的意見與聽眾中許多人的理解相反,演講者就是在向聽眾挑戰,在與聽眾爭辯。演講者“最頭痛”出現這種局麵,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取得演講的成功。用禮貌型語言開頭,來表達友好的熱情,顯示自己的演講在講道理而不是與聽眾故意對立,這樣可以消除聽眾的敵對情緒,使演講成功。
1775年3月23日美國人亨利在弗吉尼亞州議會上,麵對第一次大陸會議上向英國統治集團的妥協主張占上風的不利局麵,做了“不自由,毋寧死”的演講,這篇演講稿就是運用這種開頭。
主席先生:
對剛剛在會議上發言的先生們的愛國精神和才識,沒有人會比我更欽佩了。但是,人們常常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同一事物。因此,盡管我的觀點與他們截然不同,我還是要痛痛快快地、毫無保留地講出自己的觀點,並希望不要因此而被認為是對先生們的不敬。此時不是講客氣話的時候,擺在各位代表麵前的是關係國家存亡的大問題,我認為,這是關係到享受自由還是蒙受奴役的大問題。鑒於它事關重大,我們的辯論應該允許各抒己見。隻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搞清事物的真相,才有可能不辱於上帝和祖國所賦予我們的偉大使命。在這種時刻,如果怕冒犯各位的尊嚴而緘口不語,我將認為自己是對祖國的背叛和對比世界上任何國君都更為神聖的上帝的不忠。
主席先生,人總是免不了要沉湎於希望的幻影之中。我們總想閉上眼睛,不願正視痛苦的現實。我們總想聽女海妖惑人的歌聲,雖然那是將人變為禽獸的歌聲。這難道是在這場為獲得自由而從事的艱苦卓絕的鬥爭中,一個聰明人所應持的態度嗎?難道我們願意做那種對這關係到是否蒙受奴役的大問題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的人嗎?就我個人而言,無論在精神上承受多大的痛苦,我也願意知道真理,知道最壞的情況,並為之做好一切準備。
亨利的這篇演講明確地表露出來的意思是不願妥協,是號召全國人民“拿起武器”。然而在提到他的對立麵時,亨利首先“讚賞他們的才幹和愛國之心”,實際是在向聽眾表明,在所謂的愛國心和才幹上,雙方是一致的,所求一致的主要是具體的生張。這無疑顯示了亨利先生求同的誠意,以便於消除對方的抵觸情緒使對方明白雙方有合作的基礎。接著,他又明確提出自己的主張與對方是截然不同的。最後,他列舉“唱著蠱惑之歌的女海妖”的典故來提醒大家,不要一味沉湎於幻想而忘記了真相。經過這些鋪墊,基本上消除了對方的敵對情緒。這時候,亨利才開始了他的關於“拿起武器”的正好論述。這種追求技巧的演講能夠達到化敵為友,使更多的人站到自己的立場上來的效果。
3寫好演講稿的結尾
演講的結尾同樣非常重要,好的演講稿結尾可以使聽眾回味無窮,甚至能給聽眾以美好的回憶。常用演講稿結尾的寫法有如下幾種類型。
(1)高潮式。高潮式結尾方式是指在演講主題思想的升華、情緒氛圍的浸染都達到最高點時幹脆利落地收尾。蕭乾的演講《龍須與藍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1942年蕭乾麵對西方哲學家的觀點——中國不要跟著西方走,西方的物質文明把他們引向了死胡同,世界的希望在東方,做了“龍須與藍圖”的演講。演講中作者用一個虛擬的故事“龍須與藍圖”對西方學者的觀點進行善意批評,在結尾處又做了一個含蓄而有力地總結:
那個懂禮貌的年紀大的學生隻是朝他們苦笑,同時喃喃地說:“不必擔心我那龍須。那是我祖傳的,丟不了。可我先得拿到文憑,然後,我也許讓你們全來畫龍須呢!”
(2)總結式。總結式結束就是在演講結尾時,對前麵所講的內容進行提綱挈領的歸納和總結。例如,有一篇題為《記住我是中國人》的演講。演講者對古今中國人愛國事跡進行了敘述後說道:
朋友,也許我們不能馳騁沙場成為一代英雄;也許我們不能填補科技領域的空白,成為科技精英;但是,我們同樣可以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為祖國建功立業。因為,我們都會記得:我是中國人!
有人曾問一生為官清廉的林則徐:“為什麼不設法給子孫後代留點錢物呢?”林則徐回答道:“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人子必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林則徐的回答極其委婉含蓄,餘韻無窮,在一種反複的回味中使聽者能清楚地感受到他那清正廉潔的為官準則和人生價值觀。這就是典型的餘韻式回答法。
在一篇《如何使雷鋒精神常在》的演講稿中,作者是這樣結尾的:
坐而論道,評價別人不難!難的是如何盡好自己應盡的責任。要使雷鋒精神常在,你,我,他,我們大家應該做些什麼?
演講的結構由開頭、中場和結尾三部分構成。開頭應有吸引力,中場論證要銜接自然,有說服力,結尾要有回味。一篇演講稿能否成功,就要努力做到虎頭、鳳肚、豹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