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演講第一節演講的基本問題 第五節演講的準備與實戰策略
一、演講的準備
當演講者決定參加演講活動之後,就要開始演講的準備工作。要做好演講準備工作,首先要了解演講的基本環境和條件,主要包括演講活動的日期、地點、規模、性質、參加人員等情況。準備一篇演講稿,是準備演講工作的開始。演講者要做好演講,就要充分分析已知的情況,並以這些情況作為演講稿寫作的依據,進而做寫作演講稿具體的工作。
演講的目的性很強,它所表現的形式差異很大,即便是演講篇幅也可長可短。因此,演講稿的寫作十分重要。我國著名的社會活動家鄒韜奮先生在1936年10月19日上海各界公祭魯迅先生大會上的發言,就是一篇言雖短而意幽深的獨具特色的演講。其全文如下:
“今天天色不早,我願用一句話來紀念先生:許多人是不戰而屈,魯迅先生是戰而不屈。”
演講的簡單深刻,並不是演講者在演講時的靈機一動,而是演講者深思熟慮之後的產物。林肯為了準備在葛提斯堡公墓的演說,廢寢忘食、專心致誌地準備了兩周多。當時葛提斯堡公墓委員會怕他跳不出政治演講的老框子,隻是出於禮節,才向他發出“適當地講幾句話”的邀請,這時距離正式演講的時間還有兩個多星期。林肯得知後,便立即著手準備這幾句話的演講了。他首先寫信要來安排在他前麵演講的愛德華的演講原稿,然後他拿到照相館拍照,等候的時間他邊看邊思考。這以後的許多天裏,不論往返在路上,還是在辦公室裏,一有時間就思考著他的演講。當寫出演講稿之後,他隨身攜帶,有空就思索、推敲。在正式講前的一個星期天,他對別人說:“確切地說,這個演講稿還沒有寫,無論如何還沒有完成。這個演講稿已經改過兩、三遍了,但在我沒有感到滿意以前,還得不斷增加養料。”演講的前夜林肯到了葛提斯堡,當天早飯後,他為演講內容做最後的增減。在去開會的路上,他騎著馬,低著頭,身向前傾,雙臂下垂,目不旁視,他在抓緊最後的時間思考、溫習他的演講。在演講現場他做了下麵的演講:
87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在這個大陸上創立了一個新的國家,它主張自由,並且堅決相信所有的人生來都是平等的。
現在,我們卷入了一個偉大的內戰之中,我們在試驗,究竟這一個國家,或任何一個有這種主張和信仰的國家是否能夠長久存在。我們在戰爭中的一個偉大的戰場上集會,並且奉獻這個戰場上的一部分土地,作為那些在此地為國家生存而犧牲了自己生命的人的永久眠息之所。我們這樣做是完全應該和正當的。
可是,從廣泛的意義上來說,我們不能使奉獻的這片土地更加神聖和更加尊嚴。因為,那些勇敢的人們,活著的和死去的,他們在這裏奮鬥,已經使這塊土地神聖了,遠非我們的能力所能予以增減的。世界上的人們不大會注意,更不會長久地記得我們在此地所說的話,但是他們將永遠不會忘記這些人在這裏所做的事。因此,我們活著的應該繼續完成英雄們為之戰鬥並使之前進的未竟事業。從先烈身上,我們將取得對那事業的更多的忠誠,而先烈們已為之奉獻出忠誠直到最後。我們在此立下誓言,要使他們不致白白死去,要使這個國家在上帝的庇佑之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那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不致在地球上消滅。
他的演講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場的1500名聽眾眼含熱淚。第二天,愛德華寫信給林肯說:“如果我兩小時的講話能像你兩分鍾的講話那樣切題,我就感到十分欣慰了。”對林肯的演講給以高度評價。林肯回信說:“昨天,就我們各自的身份來說,你沒有理由作短篇發言,我則不能長篇大論。你認為我那三言兩語還不是徹底失敗,我為此感到十分高興。”
在演講的準備過程中,演講者通常要做好以下幾項準備工作:
(一)必須了解集會或會議的性質、目的、時間和地點問題
集會或會議的名稱常常含有它的性質。由於各種集會或會議性質不同,其所要達到的目的也不相同。集會或會議的性質、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演講的主題和選題。為此準備演講前必須把集會或會議性質和目的了解清楚,隻有清楚了解這一點,寫作演講稿才會有的放矢,演講稿的主題與集會或會議精神吻合一致,才能適合需要。因此演講不但要圍繞主題,還必須圍繞會議的性質、目的來寫稿,並且常常從中引出話題。清楚地了解時間和地點會為演講稿寫作提供資料、詞彙,使之更具有藝術性,給聽眾以自然、親切之感。
(二)要深入了解與會人員——聽眾對象
演講總是麵對著一些特定的聽眾,他們是由社會中某個階層或幾個階層組成的臨時集體。他們的態度,決定著演講(包括演講稿)的成敗。因此每個演講者都必須十分清楚地了解他的聽眾對象。正如休謨所說:“演講家麵對的是一些特定的聽眾,他一定要照顧到他們特有的脾氣、喜好、看法、感情和偏見,不然就休想左右他們的決定。”要完成上述工作,演講者可以事先聯係一些將直接參加演講會的聽眾。如果難以找到這樣的人,也可以選擇與參加演講會有更多相似之處的人進行了解。一些重要的演講,演講者通過與他們的個別談話、個別訪問,甚至是開座談會的方式了解各種情況。當然,了解情況的形式很多,可以因時因地、針對不同情況加以選用,隻要達到目的就是切實可用的方法。演講者在演講前需要了解的內容是多方麵的,以下內容是需要透徹了解的重點:聽眾的自然情況,聽眾的需求情況,聽眾的認識、態度情況。隻有對聽眾的自然情況、聽眾的需求情況作了深入細致地了解,才可以使演講者的演講與聽眾關係的問題相吻合,才能使演講有的放矢。隻有對聽眾認識情況做了全麵的了解,才能夠使演講的深度適宜。隻有對聽眾態度情況做了全麵的了解,才能夠使演講所要宣傳、表達的觀點深入人心。隻有這樣,演講者才能把目光投到絕大多數聽眾身上,以絕大多數聽眾的認識和態度為轉移。在堅持正確的思想觀點,健康的思想潮流,進步的道德觀念的基礎上,選取為絕大多數聽眾能夠認識,心理能夠相容的材料,從而使他們能夠接受和承認。這樣的演講才會成為準備充分、成功率極高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