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族稱族源
撒拉族是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之一,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全國撒拉族人口有104503人,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以及與它毗鄰的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鎮和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也有少數撒拉族散居在青海的西寧市、黃南、海北、海西、海南等州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縣、烏魯木齊市等地以及甘肅的夏河、蘭州等地,其中循化縣最集中,是撒拉族最大的聚居區,有73667人,約占全國撒拉族人口的70%,占循化縣總人口的62.16%。在上述地區,撒拉族主要與漢、藏、回、維吾爾、哈薩克等族長期雜居,曆史上一直保持著友好往來,經濟、文化上有著密切的聯係。
撒拉族自稱“撒拉爾”。附近藏族也稱他們為“撒拉爾”。在漢文史書記載中,對撒拉族的稱謂有十幾種之多,大部分是“撒拉爾”或其簡稱“撒拉”的不同音譯,如“撒剌”(《天下郡國利病書》)、“撒剌爾”(《新元史·氏族表》)、“沙剌”(《明永樂實錄》)、“沙剌簇”(《明宣德實錄》)、“薩拉”“薩拉兒”“撒拉爾”(《清實錄》)和“薩啦”(《循化誌》)。另外,反動封建統治者和一些文人對撒拉族還用過含有民族歧視性的或不科學的稱謂。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在民族識別過程中,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和其他民族對他們的普遍稱謂,正式定名為“撒拉族”。這一民族稱謂曾在1954年循化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並且莊嚴地體現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的正式名稱中。
在撒拉族民間流傳著關於他們來源的口頭傳說,其中有代表性的內容,大體是這樣的:
從前,在中亞撒馬爾罕地方,有尕勒莽、阿哈莽兄弟二人,學識淵博,德高望重,國王妒火中燒,非常嫉恨,便設法陷害他們。後來雖然真相大白,事情水落石出了,但他們害怕新的迫害,就率領十八個族人,牽了一峰白駱駝,馱著故鄉的水、土和《古蘭經》,離開了撒馬爾罕向東進發,去尋找新的樂土。
嘎勒莽、阿哈莽離開故鄉後,又有四十五個同情者尾隨而來。嘎勒莽、阿哈莽是經天山北路,進嘉峪關,經過涼州,到了寧夏,又到秦州(天水),折而西返,然後輾轉到達甘肅夏河的甘家灘。隨後來的四十五人,則是經天山南路,入青海,沿青海湖南岸而來。他們跋山涉水,經曆了千辛萬苦,走到了圓珠溝(現屬貴德縣),有人太累了,就在那裏留住了十人,其餘的人終於在甘家灘與嘎勒莽、阿哈莽巧遇了。他們牽著駱駝繼續前進,經過循化的夕廠溝,跨過孟達山,上了奧土斯山。這時天色已黑,蒼茫中走失了馱經的駱駝,便點起火把在山上尋找,因此後人把這個山坡叫“奧特貝那赫”,即火坡的意思,山下的村子叫“奧特貝那赫村”。最後他們找到了街子東邊的沙子坡,這時天已破曉,所以撒拉語稱它為“唐古提”(天亮了)。
在黎明中,他們回望街子一帶,見地勢平衍,森林茂密,草場莽莽,清流縱貫,是個好地方。大自然的美景吸引他們從山坡上走下來。他們下坡後又在那裏發現一眼清泉,走失的駱駝臥在泉水中化為白石(街子駱駝泉和駱駝石古跡源於此)。眾人喜出望外,試量了水土,其重量與他們從家鄉撒馬爾罕所帶水土完全相同,大家便決定住下了。到達街子這天,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十三日。
留在圓珠溝的人,為保安河所隔,跟街子的交往日漸減少,宗教上失去聯係,又因長期與藏族生產、生活緊密相連,遂成為藏民。雖然如此,他們與撒拉人的關係始終很密切,一直稱撒拉人為“夏尼”(本家)。
以上傳說,主要說明撒拉族的先民是由中亞撒馬爾罕一帶遷來以及他們遷徙的原因、經過和到達循化的時間。其中有些神話故事,如駱駝化為白石等傳說,顯然是後人的附會,自不足信。但是,傳說的主要內容,即撒拉族先民從中亞撒馬爾罕一帶遷來的說法,是具有曆史價值的。撒拉族先民從中亞遷來的這一曆史事實,我們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得到證明:
第一,從語言和體格外型看,撒拉族具有獨立的語言,與其周圍的漢、藏等族的語言,無論在基本詞彙和語法結構上都不相同,而與中亞土庫曼人以及在今撒馬爾罕(屬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居住的烏茲別克人、新疆維吾爾人的語言相近,同屬阿爾泰語係突厥語族西匈語支烏古斯語組。再證之以撒拉族較高大的體格、男子多須、鼻梁較高、眼窩較深、皮膚較白等體貌特征,也顯示出同附近的漢族、藏族的不同,而與中亞一帶民族在種族上有密切的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