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提高民族教育質量,夯實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基礎
民族地區的教育或多或少地受民族文化的影響,而民族文化也需要教育來傳承。在民族地區,教育和民族文化傳承是密不可分、相互關聯的。它們都是一種社會活動,共處於社會文化的大係統中,既相互製約,又相互促進;既相互矛盾,又協同發展。
在民族地區,盡管學校教育主要傳承主流文化,但也應重視非主流文化的傳承。事實上,由於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和理念,缺少相關的製度保障,片麵追求升學率等方麵的原因,在一些民族地區,民族文化傳承並未真正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這對民族文化傳承起了一定的製約作用。與學校教育不同,在教育內容上,社區教育和家庭教育傳承民族文化的比重較大。社區和家庭可以通過清真寺、市場、村落、文化站、民間藝人文化室和社區學習中心等場所,通過誕生禮、成年禮、婚禮、喪葬禮等使年輕一代接受民族文化教育。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全球化和大眾傳媒的影響,社區的民族文化傳承教育逐漸弱化;由於教育觀念、社會組織結構變化和現代文化的影響等原因,撒拉族家庭的民族文化傳承教育逐漸弱化。社區和家庭的民族文化傳承教育的弱化,意味著社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民族文化傳承內容的減少,在一定程度上製約了民族文化傳承的質量。
與電視、電影、錄像、互聯網等大眾媒介相比,社區教育和家庭教育傳承民族文化的方式還不夠有趣和生動,容易造成年輕一代對民族文化傳承活動的厭倦,製約了民族文化傳承的水平。
當前,撒拉族教育現狀喜憂參半。截至2010年,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96所,其中小學72所,教學點5所,中學10所,職業中學1所,特殊學校1所,幼兒園8所(含其他部門辦5所);全縣共有教師1325人,其中專任教師1283人;在校學生24341人。當前,製約自治縣教育發展的矛盾主要有四個方麵:
一是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和目前自治縣教育質量整體水平不高的矛盾。由於該縣教育發展的基礎薄弱,質量不高,致使許多家長把孩子送到外地求學,這種現象就是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和目前該縣教育質量整體水平不高這個矛盾的突出體現。
二是人民群眾對教育公平的期望值較高和自治縣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矛盾。
三是素質教育對教師素質的高要求和自治縣教師整體素質不高的矛盾,尤其是教師隊伍在數量、質量、結構等方麵的矛盾突出。四是校園文化與學生原有文化、家庭文化之間的矛盾導致的學生厭學的情況。
將民族文化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係已是當務之急,刻不容緩。它關係到提高民族文化軟實力,關係到重建民族核心價值觀,關係到延續民族文化命脈和精神命脈,關係到提高全民族文化認同,希望政府教育部門能就此問題征求社會各界意見,集思廣益,形成共識,最後提請自治縣人大審議通過後予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