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撒拉族的文化發展願景(6)(1 / 3)

一般而言,少數民族地區的旅遊開發,可利用的資源多以當地的少數民族文化為主體。與漢族地區的主流文化相比,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文化表現出強烈的差異性,也正是這種差異性吸引著眾多旅遊者前往探詢該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少數民族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宗教信仰、工藝藝術等,都成為開展旅遊業可利用的資源。然而,同一般的自然旅遊資源或文物古跡類旅遊資源不同,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要求把活生生的“人”的生活方式呈現給旅遊者,一旦開發不當,傳統文化必將產生變異,甚至消失,造成不可逆轉的後果,旅遊業也會隨之無以為繼。

因此,對自治縣的旅遊開發首先應明確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自治縣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的旅遊開發,獲得文化效益是旅遊經濟發展的前提。目前,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把旅遊業作為發展地方經濟的有效途徑,旅遊開發規劃考慮的重點是如何發揮旅遊業的經濟帶動作用,實現旅遊開發的經濟目標。但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包括撒拉族自治縣,旅遊業的開展應更強調經濟效益與文化效益的統一,甚至可以說文化效益目標的實現是經濟發展的前提。

經濟效益的實現和社會文化效益的實現是相互製約和促進的。如果開發不當,被開發地區的民族文化變質,失去自身特點,也就失去了對遊客的吸引力,民族文化旅遊業在該地就無法持續下去;而民族旅遊業從該地消失,民族旅遊業所產生的一係列收益也會隨之消失。反過來,如果當地社區分配到的旅遊收入足以提高當地社區居民的教育水平,從而提高自己的參與和管理旅遊業的能力,當地少數民族就可能努力實施國家製定的可持續發展旅遊模式,保護民族文化旅遊資源,從而也就可以使民族文化旅遊的正麵效益持續獲得。

第二,對旅遊社會文化影響的充分認識是搞好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基礎。旅遊業給民族地區帶來的正麵效益已為人所知,民族文化旅遊的發展給當地社區帶來的自然環境的負麵效應受到重視,但是,由於旅遊帶來的經濟方麵的積極影響較為明顯,容易為社會所觀察和體驗,而它對民族社區社會文化環境的消極影響卻多隱藏於社區居民的社會生活中,不容易被人很快覺察,始終沒有得到社會及開發者的足夠重視。

可是,這種對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的負麵影響,較之對這些地區自然環境的負麵影響更廣泛、更深刻。如駱駝泉開發後,由於采取無例外地收門票製度,本民族本社區經濟條件差的老人隻能“望園興歎”。今後是否可以考慮凡是年齡在60歲以上的撒拉族老人免票進入,因為他們不是以一個遊客的身份參觀園區的,而是懷著深厚的民族感情和對祖先的懷念之情來憑吊的,原本可以自由進入,如今被擋在外麵,難免有失落感和拒斥感。再比如,對手抄本《古蘭經》珍藏館的參觀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古蘭經》是伊斯蘭教的最高經典,在穆斯林心目中具有神聖的地位,凡是觸摸《古蘭經》者必須帶“大淨”和“小淨”,即按照教規沐浴淨身者方可觸摸,同時,穿著要莊重得體。可是隨著該館的開放,遊客越來越多,而且遊客當中,有的穿著暴露進進出出,嚴重刺疼著撒拉族群眾的內心,因此應該在門口醒目位置寫上相應的提示語。總之,隻有在深入分析旅遊對當地社會文化產生的正麵與負麵影響的基礎上,才能有針對性地製定出合理有效的開發規劃方案。

第三,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規劃應側重以資源的可持續性為導向。目前公認的旅遊開發與規劃的指導思想是以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分析研究市場的需求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根據市場需求,提供旅遊產品。而民族文化旅遊資源有其特殊性,在開發與規劃中應側重以資源的可持續性為導向。

七、努力推進民族文化對外交流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文化必須要活,活就要交流,需要縣內外、省內外、國內外,多層次多渠道全麵交流。要積極參與中外互辦文化年和在國外舉辦的中國文化節、文化周、藝術周、電影周、電視周、文物展、博覽會以及各類演出、展覽等,促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文化交流格局。2010年5~6月,應土庫曼斯坦文化部邀請,受中國文化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亞協會委派,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派遣兒童代表團赴土庫曼斯坦進行國際天才兒童文藝演出比賽,訪問交流很成功。眼下,應積極準備參加將於2012年舉辦的中國-土耳其文化年,拿出幾個比較好的項目,如經過完善後的撒拉族歌舞劇《中國撒拉爾》、以手抄本《古蘭經》為代表的撒拉族珍貴文物展等。土耳其是探究世界古代文明的一個非常重要而有意思的標本,它地處歐亞大陸的交通樞紐,是世界曆史上最重要的幾個文明的交會之地。土耳其的經濟總量排名世界第17位,且有上升趨勢。撒拉族在曆史上、文化上,與土耳其有著很深的淵源,故撒拉族文化應該在中國和土耳其的文化交流中發揮獨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