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撒拉族有影響的文化人物(1)(3 / 3)

如果我們透過撒拉族社會和文化的表象,潛入到其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深層,就會發現平時不易覺察卻實實在在發生作用的、民族成員之間有著高度默契和高度認同的一些價值觀念、處世理念、生活準則之類的東西,其實就是以民族領袖為代表的祖先製定的不成文的“規矩”或“原則”。這些原則不在民族的某個文獻當中,而在大眾內心深處。它在無形中打造了一個厚博、深遠的公共精神文化環境和一個可以進行深度對話的共同語境意義支點和觀念導向。

民族領袖嘎勒莽、阿哈莽確立的民族立足和發展的“六項基本原則”是:

第一,堅守“認主獨一,唯主獨拜”的信仰,禁止對人和物頂禮膜拜。為了確保這一信仰,他們還從中亞請來了40位“謝赫”,並形成了相關傳承與保證機製。堅定的信仰是撒拉族麵對各種天災人禍和無數挑戰,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的永不枯竭的精神動力。

第二,堅持賞善罰惡,以正壓邪。撒拉社會也和其他社會一樣,自古以來,善惡並存,正邪同在,但主流的價值觀和社會輿論是“賞善罰惡,以正壓邪”。這種“賞”與“罰”不一定時時(事事)采取剛性措施,更多是柔性環境,如公眾輿論、社會氛圍。總之,“賞善罰惡,以正壓邪”是這個民族的肌體始終保持健康而不被腐蝕的內在機理。當然,改革開放以來,和別的民族一樣,撒拉族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正視的新情況新問題,如有些時候個別地方正不壓邪,但總體良好。

第三,尊重勞動、崇尚知識,以勤勞為榮,以懶惰為恥,以求知治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這是撒拉族能夠始終保持發展活力、生機勃勃的驅動力。

第四,弘揚民族精神。撒拉族的民族精神,如何準確把握,尚需研究,但目前可以肯定至少有以下內涵:忠於理想,直麵現實,追求卓越,拒絕平庸,敢於爭先,勇往直前。撒拉族麵對各種艱難困苦始終沒有趴下,是因為民族精神不倒。

第五,尊重自己,與人為善,誠信為本。在這一原則指引下,撒拉族與周邊民族如蒙古族、藏族、漢族、回族等能夠平等交往,互相信任,互助合作,互通有無,和睦相處,為自身發展贏得了良好的周邊環境。

第六,固本創新,兼收並蓄。在這一理念的支配下,撒拉族積極學習借鑒周邊民族的優秀文化,如藏族的有些生產方式(不少人還通曉藏語),漢族的耕作方式、漢文與漢文化。當代許多青年還學習並掌握了多種外語如英語、法語、日語、土耳其語、阿拉伯語等。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品格,即固本創新,兼容並蓄。固本,就是堅守自己最根本最核心的東西;創新,就是不故步自封,而是不斷開拓,勇於嚐試,樂於求新,善於發展。如先民初來乍到循化時與近鄰藏族通婚(詳見本書第一章第一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高度統一就體現了這種品格。這種文化品格也造就了撒拉族剛柔相濟的行事風格,該硬則硬,該柔則柔,不同情況,區別對待,靈活掌握。換言之,就是做事講規矩有底線,原則問題寸步不讓,堅持到底;同時,處理事情不死板教條,隻有始終不渝的信仰,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思維活躍,思路寬廣,凡事采取因地製宜、因時製宜、靈活多樣的辦法,有進有退,迂回前進,抓大放小,絕不斤斤計較、因小失大,認真與豁達,執著與從容,自尊與包容有機結合,完美統一。這種文化品格和行事風格也是這個人口較少民族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能夠從容不迫,應對自如,在夾縫中求生存,在競爭中求發展,不斷走向興旺發達的原因所在。

這“六項基本原則”實際上就是撒拉族民族文化之魂。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撒拉族的生產生活方式、文學藝術的表現形式等,都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民族文化之魂始終在引領著這個民族不斷開拓,不斷前進。

嘎勒莽、阿哈莽是偉大的民族領袖,也是民族文化之父,他們的深邃思想和留給後人的精神遺產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