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馬爾罕,中亞著名古城,位於澤拉夫尚河穀地。前6~前5世紀,善於經商的粟特人把撒馬爾罕建造成一座美輪美奐的都城,與羅馬、雅典、巴比倫同齡,有2500多年的曆史,號稱“東方羅馬”,擁有獨一無二的建築藝術。曆史上的撒馬爾罕是絲綢之路上最大的商貿中心。當年那大漠上緩緩而行的駝隊,曾把中亞地區最好的建築師、珠寶匠和學者帶到撒馬爾罕,使它成為世界上最美麗、最繁榮和最有文化底蘊的城市之一。2000年,撒馬爾罕古城整體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7世紀初,伊斯蘭教興起於阿拉伯半島,隨後在不到百年裏,阿拉伯-伊斯蘭國家不斷向外拓展,最終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囊括多個古代文明發源地的泱泱大國。伍麥葉王朝哈裏發瓦利德於712年派兵中亞,占領撒馬爾罕,後發展為中亞伊斯蘭文化中心之一。13世紀初,花剌子模沙穆罕默德(1200~1220年在位)統治時,曾占領撒馬爾罕,並遷都於此。後被成吉思汗占領。
布哈拉是一座曆史文化名城,是薩曼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很久以來,中國的、希臘的、羅馬的、印度的、波斯的、阿拉伯的多種民族的文化、宗教開始在這裏互相碰撞,互相吸收,終於把布哈拉打造成了一口澤及整個中亞的學術文化深井。哲學、數學、天文學、醫學、地理學、文學、史學都處在當時世界領先水平。學術大家橫空出世,豐碑如林;文化大師層出不窮,燦若群星。曆史上在布哈拉或求過學、或講過學、或供過職,或者就出生和生活在這裏的著名學者不勝枚舉,而其中最有代表性也最值得自豪的當推以“阿維森納”的名字被中世紀的歐洲所熟知的偉大學者伊本·西拿,這位980年出生在布哈拉城郊的人,後來成為精通哲學、數學、物理學、邏輯學、地理學、天文學、醫學和教義學的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所著《醫典》是17世紀前歐亞地區的主要醫學教科書,奠定了他成為世界級文化名人的地位,今天的巴黎大學依然掛著他的畫像。除了世界文化名人伊本·西拿外,最值得一提的是,9世紀著名的伊斯蘭聖訓學家、《布哈裏聖訓實錄》的編著者布哈裏就出生在這裏,其全名為穆罕默德·本·伊斯瑪儀·本·易卜拉欣,因出身於曆史文化名城布哈拉而得名。
這就是嘎勒莽和阿合莽生活的人文環境和曆史舞台。所謂人文環境是打上文化烙印、滲透人文精神的生活環境,“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桔生淮南而為桔,桔生淮北而為枳”,說的都是環境的重要性。
撒馬爾罕和布哈拉的濃厚文化氛圍使嘎勒莽和阿哈莽,從小耳濡目染,接受熏陶,最終具備一個領袖的素質,進而能率領一個民族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從勝利走向勝利。
13世紀世界舞台風雲突變,蒙古旋風席卷半個世界,成吉思汗及其後裔的鐵騎征服中亞,草原帝國建立,中西交通大開。具有淵博學識和崇高威望的嘎勒莽審時度勢,作出重大曆史抉擇,實施戰略大轉移,率領數百名族人牽著馱著《古蘭經》和故鄉水土的駱駝,從遼闊的中亞出發,沿著絲綢之路,由西向東,百折不回,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在中國西北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結合部、黃河之畔一個叫循化的地方找到了他們心目中的樂土。
一個數百人的群體在經曆了嚴寒、酷暑、饑渴、疾病、戰亂的洗禮後,又怎樣麵對語言、習俗、信仰完全不同的周邊民族,怎樣在與故鄉迥然有別的新環境中立足呢?挑戰是極其嚴峻的,這對這個群體的領袖是一個巨大考驗。然而,撒拉族在兩位領袖的領導下,迎接了挑戰,經受了考驗,開辟了一個民族的興旺發達之路。
由於撒拉族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曆史進程和所處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文化DNA和文化結構非常獨特,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既傳承了伊斯蘭文化的終極關懷理念,又弘揚了突厥文化的開拓進取精神,吸收了蒙古文化的豪放大氣風格,藏族文化的睿智豁達風度以及漢族文化的厚德載物風範,所以具有兼收並蓄、固本創新的特點和旺盛的生命力、創造力。
撒拉族之所以能創造這樣的曆史奇跡,撒拉族文化之所以有這樣獨特的結構和旺盛的生命力創造力,是與兩位領袖給本民族所確立的基本原則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