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2 / 3)

雖然有萬有,但是隻有一個"有"。《老子》第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裏所說的"一"是指"有"。說"道生一"等於說"有"生於"無"。至於"二"、"三",有許多解釋。但是,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可能隻是等於說萬物生於"有"。"有"是"一",二和三是"多"的開始。

自然的不變規律《莊子》的《天下》篇說,老子的主要觀念是"太一"、"有"、"無"、"常"。"太一"就是"道"。道生一,所以道本身是"太一"。"常"就是不變。雖然萬物都永遠可變,在變,可是萬物變化所遵循的規律本身不變。所以《老子》裏的"常"字表示永遠不變的東西,或是可以認為是定規的東西。老子說:"取天下常以無事。"(第四十八章)又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第七十九章)萬物變化所遵循的規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極必反"。這不是老子的原話,而是中國的成語,它的思想無疑是來自老子。老子的原話是"反者道之動"(第四十章),和"逝曰遠,遠曰反"(第二十五章)。意思是說,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質如果向極端發展,這些性質一定轉變成它們的反麵。

這構成一條自然規律。所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少則得,多則惑"(第二十二章),"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第二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第四十三章),"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第四十二章)。所有這些矛盾的說法,隻要理解了自然的基本規律,就再也不是矛盾的了。但是在那些不懂這條規律的一般人看來,它們確實是矛盾的,非常可笑的,所以老子說;"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第四十一章)或可問:假定有一物,到了極端,走向反麵,"極端"一詞是什麼意思?任何事物的發展,是不是有一個絕對的界限,超過了它就是到了極端?在《老子》中沒有問這樣的問題,因而也沒有作出回答。但是如果真要問這樣的問題,我想老子會回答說,劃不出這樣的絕對界限,可以適合一切事物,一切情況。就人類活動而論,一個人前進的極限是相對於他的主觀感覺和客觀環境而存在的。以艾薩克·牛頓為例,他感覺到,他對於宇宙的知識與整個宇宙相比,簡直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小孩所有的對於海的知識。牛頓有這樣的感覺,所以盡管他在物理學中已經取得偉大的成就,他的學問距離前進的極限仍然很遠。可是,如果有一個學生,剛剛學完物理教科書,就感覺到凡是科學要知道的他都已經知道了,他的學問就一定不會有所前進,而且一定要反而反退。老子告訴我們:"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第九章)驕,是人前進到了極端界限的標誌。驕,是人應該避免的第一件事。

一定的活動也相對於客觀環境而有其極限。一個人吃得太多,他就要害病。吃得太多,本來對身體有益的東西也變成有害的東西。一個人應當隻吃適量的食物。這個適量,要接此人的年齡、健康以及所吃的食物的質量來定。

這都是事物變化所遵循的規律。老子把它們叫做"常"。他說:"知常曰明。"(第十六章)又說:"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同前)處世的方法老子警告我們:"不知常,妄作,凶。"(同前)我們應該知道自然規律,根據它們來指導個人行動。老子把這叫做"襲明"。人"襲明"的通則是,想要得些東西,就要從其反麵開始;想要保持什麼東西,就要在其中容納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誰若想變強,就必須從感到他弱開始;誰若想保持資本主義,就必須在其中容納一些社會主義成分。

所以老子告訴我們:"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還告訴我們:"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衿,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二十二章)這些話說明了通則的第一點。

老子還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第四十五章)又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第二十二章)這說明了通則的第二點。

用這樣的方法,一個謹慎的人就能夠在世上安居,並能夠達到他的目的。道家的中心問題本來是全生避害,躲開人世的危險。老子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和解決,就是如此。謹慎地活著的人,必須柔弱、謙虛、知足。柔弱是保存力量因而成為剛強的方法。謙虛與驕傲正好相反,所以,如果說驕傲是前進到了極限的標誌,謙虛則相反,是極限遠遠沒有達到的標誌。知足使人不會過分,因而也不會走向極端。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第四十四章)又說:"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所有這些學說,都可以從"反者道之動"這個總學說演繹出來。著名的道家學說"無為",也可以從這個總學說演繹出來,"無為"的意義,實際上並不是完全無所作為,它隻是要為得少一些,不要違反自然地任意地為。

為,也像別的許多事物一樣。一個人若是為得太多,就變得有害無益。況且為的目的,是把某件事情做好。如果為得過多,這件事情就做得過火了,其結果比完全沒有做可能還要壞。中國有個有名的"畫蛇添足"的故事,說的是兩人比賽畫蛇,誰先畫成就贏了。一個人已經畫成了,一看另一個人還遠遠落後,就決定把他畫的蛇加以潤飾,添上了幾隻腳。於是另一個人說;"你已經輸了,因為蛇沒有腳。"這個故事說明,做過了頭就適得其反。《老子》裏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四十八章)這裏的"無事",就是"無為",它的意思實際上是不要為得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