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1 / 3)

新道家:主理派"新道家"是一個新名詞,指的是公元三、四世紀的"玄學"。"玄"是黑色,又有微妙、神秘等意思。《老子》第一章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所以"玄學"這個名稱表明它是道家的繼續。

名家興趣的複興在本書第八、九、十章,我們看到,名家將"超乎形象"的觀念,貢獻給道家。在三、四世紀,隨著道家的複興,名家的興趣也複興了。新道家研究了惠施、公孫龍,將他們的玄學與他們所謂的名理結合起來,叫做"辯名析理"(此語見郭象《莊子注》的《天下篇注》)。我們在第八章已經看到,公孫龍也就是這樣做的。

《世說新語》這部書,下一章將更多地提到,其中說:"客問樂令'指不至'者。樂亦不複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確幾曰:'至不?'客曰:'至。'樂又舉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文學》篇)"指不至"是《莊子》《天下》篇所載公孫龍一派的人辯論的論點之一。"指"字的字麵意義是手指,但是在第八章我把它譯為"Universal"("共相")。可是在這裏,樂廣(樂令)顯然是取其字麵意義,解作手指。麈尾不能至幾,猶如手指不能至幾。

以手指或別的東西觸幾,平常都認為是至幾。可是在樂廣看來,若至是真至,就不能離去。既然麈尾柄能夠離去,可見它似至而非真至。樂廣就這樣用辯"至"的名的方法,析"至"的理。這是當時所謂"談名理"的一個實例。

重新解釋孔子值得注意的是,新道家,至少有一大部分新道家,仍然認為孔子是最大的聖人。其原因,一部分是由於孔子在中國的先師地位已經鞏固了;一部分是由於有些重要的儒家經典,新道家已經接受了,隻是在接受過程中按照老子、莊子的精神對它們重新作了解釋。

例如,《論語·先進》中說:"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顏回的學問道德差不多了吧,可是常常窮得沒有辦法。"空"是缺少財貨。可是,《莊子·大宗師》裏有一個虛構的顏回"坐忘"的故事,太史叔明(474-546年)心裏想著這個故事,對孔子這句話作了以下解釋:

"顏子……遺仁義,忘禮樂,隳支體,黜聰明,坐忘大通,此忘有之義也。忘有頓盡,非空如何?若以聖人驗之,聖人忘忘,大賢不能忘忘。不能忘忘,心複為未盡。一未一空,故屢名生也焉。"(皇侃《論語義疏》卷六)顧歡(453年卒)對孔子這句話的解釋是:

"夫無欲於無欲者,聖人之常也;有欲於無欲者,賢人之分也。二欲同無,故全空以目聖;一有一無,故每虛以稱賢。賢人自有觀之,則無欲於有欲;自無觀之,則有欲於無欲。虛而未盡,非屢如何?"(同上)新道家,盡管是道家,卻認為孔子甚至比老子、莊子更偉大。他們認為,孔子沒有說忘,因為他已經忘了忘;孔子也沒有說無欲,因為他已經無欲於無欲。《世說新語》記載了裴徽與王弼(輔嗣)的一段這樣的"清談"。王弼是玄學的大師之一,他的《老子注》、《周易注》,都已經成為經典。這段談話是:

"王輔嗣弱冠詣裴徽,徽問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聖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何耶?'弼曰:'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言必及有。老、莊未免於有,恒訓其所不足。'"(《文學》篇)這個解釋,也就是《老子》第五十六章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意思。

向秀和郭象郭象(約312年卒)的《莊子注》,如果不是這個時期最偉大的哲學著作,至少也是最偉大的哲學著作之一。這裏有一個曆史問題,就是這部著作是不是真是郭象的,因為與他同時的人有人說他是剽竊向秀(約221一約300年)的。事情似乎是這樣的:兩人都寫了《莊子注》,思想大都相同,過了一段時間,這兩部《注》可能就合成了一部書。劉孝標在《世說新語·文學》篇的注中說,當時解釋《莊子·逍遙遊》的,主要有兩派,一派是支遁義,一派是向郭義。向郭義就是向秀、郭象二人的解釋。現在的《莊子注》,雖然隻署郭象的名,卻像是《莊子》的向郭義,可能是他二人的著作。所以《晉書·向秀傳》可能是對的,它說向秀作《莊子注》,後來郭象又"述而廣之"。

據《晉書》所說,向秀、郭象的籍貫都在現在的河南省,都是玄學和清談的大師。這一章以這兩位哲學家為新道家唯理派的代表,並且沿用《世說新語》的用語,以《莊子注》為向郭義,稱為"向郭注"。

"道"是"無向郭注對於老子、莊子原來的道家學說作了若幹極重要的修正。第一個修正是,道是真正的無。老莊也說道是無,但是他們說無是無名。就是說,老莊以為,道不是一物,所以不可名。但是向郭注以為,道是真正的無,道"無所不在,而所在皆無也。"(《大宗師》"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注)向郭注又說:"誰得先物者乎哉?吾以陰陽為先物,而陰陽者即所謂物耳。誰又先陰陽者乎?吾以自然為先之,而自然即物之自爾耳。吾以至道為先之矣,而至道者乃至無也。既以無矣,又莫為先?然則先物者誰乎哉?而猶有物,無已,明物之自然,非有使然也。"(《知北遊》"有先天地生者物耶……"注)向郭注還說:"世或謂罔兩待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請問:夫造物者,有耶?無耶?無也,則胡能造成哉?有也?則不足以物眾形。……故造物者無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無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齊物論》"惡識所以然……"注)老莊否認有人格的造物主存在,代之以無人格的道,而道生萬物。向郭則更進一步,認為道是真正的無。照向郭的說法,先秦道家所說的道生萬物,不過是說萬物自生。所以他們寫道:"道,無能也。此言得之於道,乃所以明其自得耳。"(《大宗師》"傅說得之……"注)同樣,先秦道家所說的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也不過是說有生於自己。向郭注說:"非唯無不得化而為有也,有亦不得化而為無矣。是以夫有之為物,雖千變萬化,而不得一為無也。不得一為無,故自古無未有之時而常存也。"(《知北遊》"無古無今……"注)萬物的"獨化萬物自生,向郭謂之"獨化"。這個理論認為,萬物不是任何造物主所造的,可是物與物之間並不是沒有關係,關係是存在的,這些關係都是必要的。向郭注說:"人之生也,形雖七尺而五常必具。故雖區區之身,乃學天地以奉之。故天地萬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無也。一物不具,則生者無由得生;一理不至,則天年無緣得終。"(《大宗師》"知人之所為者……"注)每一物需要其他的每一物,但是每一物的存在都是為它自己,而不是為其他的任何一物。向郭注說:"天下莫不相與為彼我,而彼我皆欲自為,斯東西之相反也。然彼我相與為唇齒,唇齒未嚐相為,而唇亡則齒寒。故彼之自為,濟我之功弘矣,斯相反而不可以相無者也。"(《秋水》"以功觀之……"注)照向郭的說法,物與物之間的關係。就像兩支同盟國軍隊之間的關係,每支軍隊各為它自己的國家而戰,同時也幫助了另一支軍隊,一支軍隊的勝敗不能不影響另一支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