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1 / 3)

禪宗:靜默的哲學"禪"或"禪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譯,原意是沉思、靜慮。佛教禪宗的起源,按傳統說法,謂佛法有"教外別傳",除佛教經典的教義外,還有"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的教義,從釋迦牟尼佛直接傳下來,傳到菩提達摩,據說已經是第二十八代。達摩於梁武帝時,約520-526年,到中國,為中國禪宗的初祖。

禪宗傳述的宗係達摩將心傳傳給慧可(486-593年),為中國禪宗二祖。如此傳到五祖弘忍(605-675年),他有兩個大弟子,分裂為南北二宗。神秀(706年卒)創北宗,慧能(638-713)創南宗。南宗不久超過了北宗,慧能被認為六祖。禪宗後來一切有影響的派別,都說它們是慧能的弟子們傳下來的(參見道原《傳燈錄》卷一)。

這種傳述的早期部分可靠到什麼程度,是很可懷疑的,因為還沒早於十一世紀的文獻支持它。本章的目的不是對這個問題作學術的考證。隻說這一點就夠了:現在並沒有學者認真看待這種傳述。因為中國禪宗的理論背景,早已有人如僧肇、道生創造出來了,這在前一章已經講了。有了這種背景,禪宗的興起就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實在用不著把神話似的菩提達摩看作它的創始人。

可是,神秀和慧能分裂禪宗,卻是曆史事實。北宗與南宗的創始人的不同,代表性宗與空宗的不同,如前一章描述的。這可以從慧能自序裏看出來。從這篇自序我們知道慧能是今廣東省人,在弘忍門下為僧。自序中說,有一天弘忍自知快要死了,把弟子們召集在一起,說現在要指定一個繼承人,其條件是寫出一首最好的"偈",把禪宗的教義概括起來。當下神秀作偈雲:

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

針對此偈,慧能作偈雲: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據說,弘忍讚賞慧能的偈,指定他為繼承人,是為六祖(見《六祖壇經》卷一)。

神秀的偈強調宇宙的心,即道生所說的佛性。慧能的偈強調僧肇所說的無。禪宗有兩句常說的話:"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神秀的偈表現了前一句,慧能的偈表現了後一句。

第一義不可說後來禪宗的主流,是沿著慧能的路線發展的。在其中,空宗與道家的結合,達到了高峰。空宗所謂的第三層真諦,禪宗謂之為"第一義"。我們在前一章已經知道,在第三層次,簡直任何話也不能說。所以第一義,按它的本性,就是不可說的。文益禪師(958年卒)《語錄》雲:"問:'如何是第一義?'師雲:'我向爾道,是第二義。

禪師教弟子的原則,隻是通過個人接觸。可是有些人沒有個人接觸的機會,為他們著想,就把禪師的話記錄下來,叫做"語錄"。這個做法,後來新儒家也采用了。在這些語錄裏,我們看到,弟子問到佛法的根本道理時,往往遭到禪師一頓打,或者得到的回答完全是些不相幹的話。例如,他也許回答說,白菜值三文錢。不了解禪宗目的的人,覺得這些回答都是順口胡說。這個目的也很簡單,就是讓他的弟子知道,他所問的問題是不可回答的。他一旦明白了這一點,他也就明白了許多東西。

第一義不可說,因為對於"無"什麼也不能說。如果把它叫做"心"或別的什麼名字,那就是立即給它一個定義,因而給它一種限製。像禪宗和道家說的,這就落入了"言筌"。馬祖(788年卒)是慧能的再傳弟子,僧問馬祖:"和尚為什麼說即心即佛?曰:'為止小兒啼。'曰:'啼止時將如何?'曰:'非心非佛。'"(《古尊宿語錄》卷一)又,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馬祖雲:"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同上)一口吸盡西江水,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馬祖以此暗示,所問的問題是不可回答的。事實上,他的問題也真正是不可回答的。因為不與萬物為侶者,即超越萬物者。如果真地超越萬物,又怎麼能問他"是什麼人"呢?

有一些禪師,用靜默來表示無,即第一義。例如,慧忠國師(775年卒)"與紫嶙供奉論議。既升座,供奉曰:'請師立義,某甲破。'師曰:'立義竟。'供奉曰:'是什麼義?'曰:'果然不見,非公境界。'便下座。"(《傳燈錄》卷五)慧忠立的義,是靜默的義。他無言說,無表示,而立義,其所立正是第一義。關於第一義,或"無",不可以有任何言說,所以表示第一義的最好方法是保持靜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