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觀點看來,一切佛經都與第一義沒有任何真正的聯係。所以,建立臨濟宗的義玄禪師(866年卒)說:"你如欲得如法見解,但莫授人惑。向裏向外,逢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始得解脫。"(《古尊宿語錄》卷四)修行的方法第一義的知識是不知之知;所以修行的方法也是不修之修。據說馬祖在成為懷讓(744年卒)弟子之前,住在衡山(在今湖南省)上。"獨處一庵,惟習坐禪,凡有來訪者都不顧"。懷讓"一日將磚於庵前磨,馬祖亦不顧。時既久,乃問曰:'作什麼?'師雲:'磨作鏡。'馬祖雲:'磨磚豈能成鏡?'師雲:'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能成佛?'"(《古尊宿語錄》卷一)馬祖聞言大悟,於是拜懷讓為師。
因此照禪宗所說,為了成佛,最好的修行方法,是不作任何修行,就是不修之修。有修之修,是有心的作為,就是有為。有為當然也能產生某種良好效果,但是不能長久。黃檗(希運)禪師(847年卒)說:"設使恒沙劫數,行六度萬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以故?為屬因緣造作故。因緣若盡,還歸無常。"(《古尊宿語錄》卷三)他還說:"諸行盡歸無常。勢力皆有盡期。猶如箭射於空,力盡還墜。都歸生死輪回。如斯修行,不解佛意,虛受辛苦,豈非大錯?"(同上)他還說:"若未會無心,著相皆屬魔業。……所以菩提等法,本不是有。如來所說,皆是化人。猶如黃葉為金錢,極止小兒啼。……但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同上)不造新業,並不是不作任何事,而是作事以無心。因此最好的修行方法就是以無心作事。這正是道家所說的"無為"和"無心"。這就是慧遠的理論的意思,也可能就是道生的"善不受報"義。這種修行方法的目的,不在於作事以求好的結果,不管這些結果本身可能有多麼好。無寧說它的目的,在於作事而不引起任何結果。一個人的行為不引起任何結果,那麼在他以前積累的業消除淨盡以後,他就能超脫生死輪回,達到涅盤。
以無心作事,就是自然地作事,自然地生活。義玄說:"道流佛法,無用功處。隻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臥。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古尊宿語錄》卷四)有些人刻意成佛,卻往往不能順著這個自然過程,原因在於他們缺乏自信。義玄說:"如今學者不得,病在甚處?病在不自信處。你若自信不及,便茫茫地徇一切境轉,被它萬境回換,不得自由。你若歇得念念馳求心,便與祖佛不別。你欲識得祖佛麼?隻你麵前聽法的是。"(同上)所以修行的道路,就是要充分相信自己,其他一切放下,不必於日用平常行事外,別有用功,別有修行。這就是不用功的用功,也就是禪師們所說的不修之修。
這裏有一個問題:果真如以上所說,那麼,用此法修行的人,與不作任何修行的人,還有什麼不同呢?如果後者所作的,也完全是前者所作的,他就也應該達到涅盤,這樣,就總會有一個時候,完全沒有生死輪回了。
對這個問題可以這樣回答:雖然穿衣吃飯本身是日用平常事,卻不見得做起來的都是完全無心,因而沒有任何滯著。例如,有人愛漂亮的衣服,不愛難看的衣服,別人誇獎他的衣服他就感到高興。這些都是由穿衣而生的滯著。禪師們所強調的,是修行不需要專門的行為,諸如宗教製度中的禮拜、祈禱。隻應當於日常生活今無心而為,毫無滯著;也隻有在日用尋常行事中才能有修行的結果。在開始的時候,需要努力,其目的是無須努力;需要有心,其目的是無心;正像為了忘記,先需要記住必須忘記。可是後來時候一到,就必須拋棄努力,達到無須努力;拋棄有心,達到無心;正像終於忘記了記住必須忘記。
所以不修之修本身就是一種修,正如不知之知本身也是一種知。這樣的知,不同於原來的無明;不修之修,也不同於原來的自然。因為原來的無明和自然,都是自然的產物;而不知之知,不修之修,都是精神的創造。
頓悟修行,不論多麼長久,本身隻是一種準備工作。為了成佛這種修行必須達到高峰,就是頓悟,如在前一章描述的,好比飛躍。隻有發生飛躍之後才能成佛。
這樣的飛躍,禪師們常常叫做"見道"。南泉禪師普願(830年卒)告訴他的弟子說:"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豈可強是非也。"(《古尊宿語錄》卷十三)達道就是與道同一。它如太虛廓然,也不是真空;它隻是消除了一切差別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