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成為聖人,是新儒家的主要問題之一,周敦頤的回答是"主靜",他又進一步說"主靜"就是"無欲"的狀態。他的第二篇主要著作是《通書》,在《通書》中可以看出,他說的"無欲",與道家和禪宗說的"無為"和"無心",是基本一樣的,可是,他用"無欲",不用"無為"、"無心",這表明他企圖撇開佛家的出世性質。若就這些名詞來說,"無欲"的"無",並不如"無心"的"無"那樣地概括一切。
《通書》中說:"無欲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乎!"(《周濂溪集》卷五)。
新儒家的"欲"字常指私欲,或徑指自私。有時候在"欲"字前麵加上"私"字,是為了使意義更明白些。周敦頤這段話的意思,可以以《孟子》的一段話為例來說明,這個例子是新儒家常常引用的。《孟子》這段話是:"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休惕惻隱之心,非所以納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孟子·公孫醜上》)照新儒家的說法,孟子在這裏所描述的是,任何人在這種場合的自然自發的反應。人在本性上根本是善的。因此,他固有的狀態,是心中沒有私欲的狀態,或如周敦頤說的"靜虛"狀態。應用到行動上,它會引起立即要救孺子的衝動,這類直覺的行動就是周敦頤所說的"動直"。可是,如果這個人不按照他的"第一衝動"而行動,而是停下來想一想,他可能想到,這個孺子是他的仇人之子,不該救他;或者這個孺子是他的友人之子,應該救他。不論是哪一種情況,他都是受"第二私念"即轉念所驅使,因而喪失了固有的靜虛狀態以及隨之而有的動直狀態。
照新儒家的說法,心無欲,則如明鏡,總是能夠立即客觀地反映麵前的任何對象。鏡的明,好比心的"明";鏡的立即反映,好比心的"通"。心無欲,則對於外來刺激的自然反應,落實在行動上都是直的。由於直,所以"公";由於公,所以一視同仁,也就是"溥"。
這就是周敦頤提出的怎樣成為聖人的方法,也就是像禪僧的方法一樣:自然而生,自然而行。
邵雍的宇宙發生論另一個講宇宙發生論的新儒家哲學家,要在本章提到的,是邵雍,號康節先生(1011一1077年)。他是今河南省人。他的宇宙發生論,雖與周敦頤的略有不同,也是由《易經》發展而來,也是利用圖解說明他的理論。
在第十八章已經講過,漢代出現許多緯書,據說是補充原有的六經。在《易緯》中,有所謂"卦氣"說,認為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在一年中各有一段時間"用事"。按照卦氣說,十二月的每一月,各在幾個卦的管轄之下,其中有一卦是"主卦",又名"天子卦"。這些主卦是:複三,臨三,泰三,大壯三,央三,乾三,姤三,遁三,否三,觀三,剝三,坤三。它們之所以重要,是由於它們的圖象表示出了陰陽消長之道。
在第十二章已經講過,在這些卦中,連線代表陽,與熱聯係;斷線代表陰,與寒聯係。複三卦五條斷線在上,一條連線在下,表示陰極陽生,是中國舊曆十一月的主卦,冬至在此月。乾三卦是六條連線,是舊曆四月的主卦,陽達到極盛。姤三卦五條連線在上,一條斷線在下,表示陽極陰生,是舊曆五月的主卦,夏至在此月。坤三卦是六條斷線,是舊曆十月的主卦,陰達到極盛,下個月就冬至陽生。其餘的卦表示陰陽消長的中間階段。
這十二卦連在一起形成一個循環。陰達到極盛,下一卦的第一天便出現陽。陽逐步上升,一月一月地、一卦一卦地越來越盛。一直達到極盛。於是下一卦的第一爻又出現陰,逐步上升而達到極盛。接著又輪到陽生,一年內的循環,各卦的循環,又重新開始。這樣的循環是不可避免的自然進程。
要注意的是,邵雍關於宇宙的理論,進一步闡明了關於十二主卦的理論。周敦頤是從《易傳》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係辭傳·上》)這些話,演繹出他的係統。為了說明這個過程,邵雍畫出如下的圖:
太柔太剛少柔少剛少陰少陽太陰太陽柔剛陰陽靜動圖的第一層或最下層,表示兩儀。在邵雍的係統中,兩儀不是陰陽,而是動靜。第二層,與第一層連著看,表示四象。例如,將第二層陽下的連線,與第一層動下的連線連著看,即得四象中的陽。這就是說,在邵雍的係統中,陽不是以一條連線"─"表示,而是以兩條一連結"="表示。同樣地,將第二層陰下的斷線,與第一層動下的連結連著看,即得四象中的陰。這就是說,四象中的陰不是"──"、而是"=="。
同樣地,第三層或最上層,與第二層、第一層連著看,表示八卦。例如,將第三層太陽下的連線,與第二層陽下的連線以及第一層動下的連線連著看,即得由三條連線組成的乾三卦。同樣地,將第三層太陰下的斷線,與第二層陽下的連線以及第一層動下的連線連著看,即行兌三卦。將第三層少陽下的連線。與第二層陽下的斷線以及第一層動下的連線連著看,即得離三卦。用同樣的程序可得全部八卦,其順序為:乾三,兌三,離三,震三,巽三,坎三、艮三,坤三。八卦各代表一定的原則或勢力。
這些原則,實體化為天、地及宇宙萬物。邵雍說;"天生於動者也,地生於靜者也,一動一靜交而天地之道盡之矣。動之始則陽生焉,動之極則陰生焉,一陰一陽交而天之用盡之矣。靜之始則柔生焉。靜之極則剛生焉,一剛一柔交而地之用盡之矣。"(《皇極經世·觀物內篇》)像其他術語一樣,"剛"、"柔"也是邵雍從《易傳》中借用的,其中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說卦傳》)邵雍進一步寫道:"太陽為日,太陰為月,少陽為星,少陰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體盡之矣。……太柔為水,太剛為火,少柔為土,少剛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體盡之矣。"(同上)這就是邵雍的關於宇宙起源的理論,這是從他的圖嚴格地演繹出來的。在這個圖中,太極本身沒有實際畫出來,但是可以這樣理解:第一層下麵的空白就象征著太極。邵雍寫道:"太極一也,不動;生二,二則神也。神生數,數生象,象生器。"(《皇極經世·觀物外篇》)這些數和象都在圖中得到了說明。
事物的演化規律若在上圖上方增加第四、第五、第六層,並用同樣的組合程序,可得六十四卦全圖。再將此圖分為相等的兩半,每半彎成半圓,再將這兩個半圓合為一圓,即得邵雍的另一張圖,名叫《六十四卦圓圖方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