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 記
真正意義上的讀到詩詞,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家鄉讀中學的時候,讀到的是毛澤東的詩詞。清楚地記得,當時讀時總被其中的激情所激蕩,更被其朗朗上口的文字形式所吸引。以至於隨後熱情地手抄社會上流傳的所謂的“未發表的毛主席詩詞”。當然,後來才得知,這被廣泛傳抄的,卻大都是當時中國科學院年輕的研究員陳明遠的作品。到了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時候,雖對詩詞又有所接觸,但並不曾作認真的閱讀及研究。直到在部隊退了下來,賦閑有暇了,才再次捧起詩詞。
詩詞之所以幾乎伴隨了我的一生,終究是由於詩詞這一文學形式自身的魅力,深深地吸引著我。具體說來,首先,是在閱讀詩詞時,其中所散發出的真情,總會在我的心底引起共鳴,深深地感染著我。其次,倒是在閱讀這些詩詞時,那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所產生的韻律美,帶給我心靈上的愉悅,則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終於我自己也有了強烈的創作詩詞的願望。這時,便體會到,其實對於詩詞(主要是詞),欣賞與創作,竟完全不是一碼事。欣賞詩詞需要回到過去,理解詩詞創作的背景,查找其中所用典故的出處。就是對詩詞本身遣詞造句的理解,也需要考慮到它的時代性。而今人創作詩詞,便首先需要就詩詞創作的有關要求作一研究,以使自己有所遵循(主要是詞的創作)。而這時,我便發現其中竟涉及到許許多多的觀點,甚或竟有諸多截然不同的意見。而我自己的觀點,在這學習中也便逐漸明朗了起來,並作為自己創作的依據。我將這些觀點整理出來,附後(見附:詞創作之我見)。我要求自己在詞的創作的過程中,捕捉思想的火花,拒絕“無所謂”;觸摸大眾心理,遠離“私語化”;汲取詞韻律美的精華,摒棄束縛表達的條條框框;選用當代活的詞彙,忌用那些拗口生僻的詞彙;堅持直抒胸臆,有度“歧義空間”;崇尚豪放,兼容婉約等不同風格;一般不用典,或用新典,棄用已經沒有生命力的舊典。並要求自己不必顧及所謂“專家”的批評,大膽追求自己鮮明的風格。
我發現自己深深地愛上了詩詞,她果真是我表達思想、情感的很好的文字形式之一。人在生活學習工作中,受到某種事物的觸動,腦海中常會閃爍出思想的火花,或滋生某種情感,而詩詞是記錄這些思想火花,表達情感的最好的文字形式。
我將我的詩詞集取名為《歲暮長吟》。“歲暮”有兩種意思,一種指年末、年根兒;另一種解釋,便是晚年、老年意。我取後者。不覺老之將至,便愈發覺得歲月所饋贈給我的感觸太多了,這諸多感觸,變成思想的火花,時不時地在我的腦海裏閃現,我用詩詞的形式將其記錄下來。這個集子裏的173首作品,正是我腦海中隨時冒出的思想火花以及情感的記錄。當然,她更是我這一階段對詩詞創作實踐的小結。
我願捧出這些習作,連同我對於詞創作的觀點,真誠地求教於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