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堅問他為什麼這樣寫,薑平子說:“曲下者不正之物,未足以獻也。”苻堅聽了,很是高興,於是提拔薑平子為“上第”。
人們看到薑平子投苻堅之所好,竟因一字而登天,都笑話愚蠢粗魯的苻堅不知道“丁”和“下”的區別,說他“目不識丁”。
後來,在“目不識丁”這個成語的運用中,有人由於不知其來曆,把“丁”看作簡單漢字的代名詞,“目不識丁”便成了連最簡單的字也不認識的意思。它原先的意思漸漸地就鮮為人知了。
江心賊
一人不甚識字,至江心寺,見壁間寫有《江心賦》一篇,他急忙走出來說:“江心賊在此,不可惹他。”
寺裏僧人挽留他說:“此是賦,不是賊。”那人搖頭說:“你雖說是富,我看他終是有些賊形。”
此乃有意借“賦”、“賊”形似和“賦”、“富”同音的關係,揭露那些為富不仁而近乎賊的人。
紀曉嵐釋“東西”
相傳,一次紀曉嵐隨乾隆皇帝出巡江南,乾隆在市集上見了一個專賣竹籃的小攤,便隨口問道:“此物有何用?”
紀曉嵐答:“盛東西。”
乾隆又問:“為何不叫做盛南北?”
紀曉嵐答:“東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這木和金都能裝入籃中,所以叫盛東西。而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竹籃盛火,必被焚燒,竹籃盛水,水會漏光,所以不能叫做盛南北。”
乾隆聽了,點頭稱是。
小處不可隨便
明朝,有個富人請才子徐文長寫了一幅大字條幅:“小處不可隨便。”
這人本不識字,卻又好附庸風雅,回家後,他把這六個大字剪開,分別裱好,掛在中堂之上。
一天,來了幾位讀過書的鄉鄰,見了大笑,原來中堂上掛的是“不可隨處小便”。
諸葛子瑜之驢
三國時,東吳謀士諸葛瑾麵長,酷似驢臉。一次,孫權設宴,諸葛瑾受邀,把兒子諸葛恪也帶去了。
有人想出他的洋相,牽來一頭驢,驢麵上寫著“諸葛子瑜”(諸葛瑾,字子瑜)。諸葛瑾當眾受窘。他兒子諸葛恪不動聲色,拿筆在後麵添了“之驢”二字。宴罷,他牽著此驢回家了。
可以清心也
相傳,江南某鎮上有家小茶館,生意比較冷清。一天,一位外地書生來到此地,走進這家茶館。
品茶間,書生覺得潔白的壺蓋上麵似乎缺了點什麼。於是,他靈機一動,請人拿來筆墨,繞壺蓋寫下“可以清心也”五個字。
老板一見喜出望外,不禁叫絕:“妙!太妙了!”自從壺蓋上添了這五個字,來品茶看字的人多了,小茶館的生意也逐漸興隆起來了。
這五個字之所以妙,是因為不論從哪個字開始讀,都是一句令人愉悅的句子:“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不論怎樣讀,都是讚美這館裏的茶好,勸人來喝茶。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也曾為一家開茶鋪老太太的碗上題了“可飲此茶也”五字,便使生意大發。這五字可以讀成:“可以飲茶也”、“也可以飲茶”、“茶也可以飲”、“飲茶也可以”、“以飲茶也可”。與“可以清心也”如出一轍。
妙批考卷
古時八股考試,有怪謬百出的答卷,而引出絕妙詼諧的批語。
有位考生在試卷中引用古語“昧昧我思之”,誤作“妹妹我思之”,閱卷先生評曰:“哥哥你錯了。”
又有以《事父母》為題文,其承題曰:“夫父母,何物也?”
閱者評曰:“父,陽物也;母,陰物也。陰陽配合,而乃生此怪物也。”
又有以《雞》為題文者,文中比曰:“其為黑雞耶,其為白雞耶,其為不黑不白之雞耶?”閱者評其下曰:“蘆花雞。”
對比曰:“其為公雞耶,其為母雞耶,其為不公不母之雞耶?”閱者評其下曰:“閹雞。”
考生乏才,出語怪謬,先生因其謬而作怪批,諷刺絕妙。
夏大禹姬旦杜甫劉禹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