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最圓
去年中秋夜,朋友給我發短信,問我在幹啥。我回答:賞月。
他一定是去陽台尋找夜空了,過了好一會兒,才茫然問我:哪有月亮呀?
——鄉下有。鄉下的月亮還很圓呢。
我專程趕往贛南鄉下,在那裏領略了中秋之月升起的全過程。確切地說,中秋月在日落之前就靜靜地掛在東天上了,那是一個淺淺的圓。
——就像一座圓圓的井台、一口圓圓的池塘、一種圓圓的心情,不經意地投影在雲天之上。直到太陽下山,它才悄然貼近大地,在山林間時隱時現。
此時的月亮是靦腆的,臉皮很薄的樣子,沒有如水的月華。是越來越濃的夜色讓月亮漸漸膽大,漸漸明亮。後來,它壯著膽子爬上林梢,攀上中天。
那是我久違了的又大又圓的月亮。
那輪月亮裏有奔月的嫦娥,有伐桂的吳剛,有搗藥的玉兔,有我兒時聽到的許多美麗的傳說,有我後來不斷讀到的思鄉懷人的詩詞。
我通過鄉下的圓月辨認著它們。
辨認它們,就是辨認奶奶親手用油和麵做的那種天下最香的月餅,辨認父母早在半月前就不斷催促我回家過節的那份天下最圓的親情。
是一個明亮的圓站在高天上,呼喚著四方遊子回家,哪怕他遠在海角天涯。
家在一輪大大的圓月下,一張大大的圓桌邊。
家在圓圓的月餅中,是餡裏的果仁。
家在圓圓的酒杯裏,是杯中的月影。
家在圓圓的柚子裏,是一瓣瓣的憶念。
家在圓圓的燈籠裏,是一團旺盛的心焰。
家在圓圓的瓦子燈裏,是不斷添加進去的柴禾。
中秋節又被民間稱為團圓節,大概就是因為中秋月最圓吧?
圓月是圓滿的象征。在民間的吉祥文化裏,諧音吉祥,象形也吉祥。就像人們把蓮和魚的形象聯係在一起,寄寓“連年有餘”的美好祈願一樣,人們也喜愛居住在形似“筆架”、“文筆”、“硯池”的山水環境裏,它們象征著文運昌盛。
而圓形,作為民間最為鍾情的吉祥符號,則遍布在建築布局及裝飾,乃至一切工藝造物中。
圓不僅僅是浸潤著老百姓生活理想的吉祥符號,它還體現了我們老祖宗的宇宙觀和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和文化理念。從這個意義上說,中秋圓月對應著人們永恒的情感訴求,它差不多成為人們在夢想中創造出來的精神崇拜物了。
在江西鄉村仍然遺存的中秋節俗中,月圓時分的贛南最是動人。
它是聚集在祠堂前的壯漢,他們高舉著的一竿竿竹篙火麓上,生長著一簇簇耀眼的火苗;
它是追逐著月光的孩子,他們手持的芋荷梗子上,插滿了禱祝平安的線香;
它是渾身彌散著擂茶芳香的婦女,以皎潔的心情“迎月光姊姊”。
月光姊姊,多麼親切的稱呼。在此,不妨抄錄一首歌詞,來追憶人們對大自然的曾經的友好——
日頭哥哥歇山後
月光姐姐到村口
清風牽著姐衣袖
清泉唱在路盡頭
燈籠火把迎接你
月光姐姐跟我走
燈月相翹望
輝光相映紅
月光姐姐你莫怕羞
山林公公藏山溝
田園婆婆坐田疇
青鬆翠竹為師長
花鳥土石皆朋友
溪水妹妹捧明鏡
月光姐姐你梳梳頭
天地好鄰居
萬物親兄弟
月光姐姐你莫怕羞
把天地山川視作友鄰、尊為賓朋,希圖的,不也是一個團團圓圓、和和美美嗎?
也是在贛南,那是中秋節的前幾天。我看見一條細瘦的小溪,用自己淺淺的流水,在洗刷一座村莊。
一河的板凳竹椅八仙桌,一河的桶盆砧板和床架。一河的老人和孩子,在清洗一河平凡的日子,清洗生活的每個旮旯。
平常的風俗習慣,因為滿河的喜氣,宏大的場麵,而充滿了富有魅力的儀式感。
那個場麵一下子喚醒了我的記憶。把一個家搬到河邊、井邊,甚至拆下門板,洗刷一遍,用清潔的心情來迎接皎潔的月圓時分,曾是隨處可見的景象。而如今,即便中秋圓月照常升起,也被我們心頭太多太厚的雲翳遮蔽了。
我們找不到月亮了。
月亮被包裝在精美奢華的盒子裏。
月亮不過是一隻甜得發膩的月餅。
如果,今年中秋仍有朋友問我哪有月亮,我將發短信告訴他:月亮在你的眼裏。
要知道,享受節日的過程,是追溯傳統的過程,也是整理心情的過程;
要知道,享受節日的過程,是享受親情的過程,也是親近自然的過程。
南方的牛(祖詩)
山祭
你的祈禱是一碗米飯
香飄每一個夜晚
這隻竹碗七八十歲了
卻盛滿樸實和新鮮
置於岔路口
誘引著一切邪祟的眼睛
夜 總是把竹碗舔得幹幹淨淨
把你的信念舔得純而又純
你相信 喂飽野鬼
野鬼就不會糟害遠行的親人
古老的風俗因為你
美麗如情詩
你用著兩口鍋
一口熬著艱辛
一口燜著富庶
村裏所有的家犬
都認識了這隻豐饒的竹碗嗬
而陌生了你
你仿佛日日在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