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陵園探寶

火燒始皇陵

就在秦俑博物館如日東升之時,由考古人員程學華率領的鑽探小分隊,如同二戰時期盟軍在歐洲開辟的第二戰場,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卻縱橫馳騁、連連得手,步步向前推進。

早在1976年秋,秦俑三號坑被發現試掘之後,在省文物局的支持下,程學華從考古隊分離出來,單獨率領部分從當地招收的“亦工亦農”考古訓練班學員,組成一支鑽探小分隊走進秦始皇陵園,開始大規模的鑽探,以期揭開秦始皇陵地宮周圍埋葬於地下的所有秘密。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帶著左丞相李斯和小兒子胡亥,在近侍中車府令趙高等臣僚、衛隊的簇擁下,開始了第五次,也是他一生最後的一次出巡。

大隊人馬伴著初升的旭日從都城鹹陽起程,在金風麗日下出武關、過丹漢兩水域,沿長江東下分別到達虎丘山和會稽嶺。秦始皇在會稽嶺祭奠大禹,刻石頌功,並針對東南地區存在的氏族社會婚姻習俗和男女淫亂的現狀,提出了“要大治濯俗,天下承教化之風,使民俗清廉”的新型封建思想。同時刻石宣示,以醒時勢臣民。

離開會稽嶺,秦始皇率大隊人馬從長江渡江沿水路到達琅砑。在方士徐福的誘說下,秦始皇親率弩手進入東海尋找鮫魚作戰,並將一條巨鱗可辨、若沉若浮的大魚用連弩射死。

當秦始皇滿懷勝利的喜悅,在琅砑台飲酒作樂之時,忽感身體不適,隻好下詔西還。車隊到達平原津,秦始皇竟一病不起。左丞相李斯見狀,急令車駕速返鹹陽。

時值盛夏,如火的烈日灼烤著這支車隊,大路上彌漫升騰著黑黃色煙塵。李斯、胡亥心急如焚,秦始皇痛苦不堪,不時發出陣陣呻吟,死神在一步步向他逼近。

當車隊到達河北境內的沙丘時,病入膏肓的秦始皇自知將不久於人世,彌留之際,他強撐身體,把李斯和趙高叫到跟前,讓他倆草擬詔命,傳詔在北疆防禦匈奴的長子扶蘇速回鹹陽守喪。

李斯、趙高匆匆把詔書擬好,秦始皇過目後,用顫抖的手把玉璽遞給李斯,有氣無力地說道:“速派使者送達扶蘇……”餘下的話尚未說出,便撒手歸天了。

這位在中國政治舞台上翻雲覆雨,改天換地的一代偉人,終於走完了他那輝煌的人生途程。死時年僅50歲,從他自稱始皇帝算起僅為12年。更令人扼腕的是,當秦始皇的屍骨進入他生前修築的那座地下迷宮時,大秦帝國已是日薄西山,隻靠慘淡的光暈來照耀這塊板結、幹裂的黃土地了。

公元前207年9月,起義軍將領劉邦率領軍隊攻克了函穀關,直撲秦國都城鹹陽。這時秦始皇已命喪3年,其子胡亥也被丞相趙高所殺,帝國古船隻有靠秦始皇的孫子秦王子嬰獨自支撐,並向著死亡之海作最後的航行。

待劉邦率大軍兵臨城下,子嬰大驚失色,眼前的現狀使這位倒黴的末世皇帝清楚地認識到,大秦帝國已經徹底走向沉淪。既不能出戰,也無力守護,惟一的選擇就是開城投降。

年輕的子嬰乘白馬素車,以繩套頸,手捧傳國玉璽,滿麵淚痕來到劉邦跟前屈膝下跪,俯首請降。劉邦麵對這位隻做了46天皇帝的秦王,冷笑幾聲,命部下收起玉璽、兵符和節杖,並把子嬰看押起來,揮軍攻城而人。

至此,秦始皇東征西討所創造的偉業,僅在世上存續了15年就煙消雲散,分崩離析了。

劉邦進入鹹陽,遍召當地豪傑長老,公開宣布自己的政見:“現與諸位父老約法三章:凡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

劉邦引軍離開鹹陽還駐霸上,不久項羽率大軍趕來。當這支江東大軍進入鹹陽後,竟在一天之內就將秦國皇親國戚800餘人連同4000名文武官員全部斬首示眾。秦王子嬰也被項羽親自用方天畫戟紮入胸腹,扔到街心而氣絕斃命。隨後,8000江東子弟兵潮水般湧入秦宮,將財寶、美女搶劫一空,緊接著又一把大火將包括阿房宮在內的宮殿、樓閣燒成一片廢墟。這支以複仇為目的的軍隊,在東返路過秦始皇陵園時,項羽又下令挖掘陵墓,搶劫財寶,搗毀一切可能搗毀的建築。大火在陵園升起,數日不滅。70萬人費盡37年心血建築的陵園,在大火中變為一片焦土瓦礫。這是有史可查的秦始皇陵園遭到的第一次也是最為致命的一次劫難。

之後,劉邦與項羽在中原大地上展開了爭奪最高權力的交鋒,直至項羽兵敗自刎烏江,為期4年的楚漢戰爭才告結束。

對於“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這一悲劇性命運,千百年來,令無數文人墨客為之扼腕歎息,並發出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哀惋之情。可惜,曆史沒有倒轉的機會,即使項羽當年真的渡回江東,曆史也未必重新改寫它的結局。項羽的失敗絕非偶然,早在他火燒鹹陽,焚毀秦始皇陵,砸碎兵馬俑之時就注定了。因為,一支連人類文化都不認識和不珍惜的軍隊,他還能認識和珍惜什麼?項羽謝世2000年後,中國大地上另一位偉人毛澤東就曾清楚地指出: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斯言是也。

劉邦稱帝後,隨著國家的日趨穩定,他下令對秦始皇陵墓妥為保護,並安排20戶人家具體負責陵園的看管事宜。劫後餘生的秦始皇陵園總算得到暫時的安息。

自項羽的洗劫之後,盡管漢以後的曆代統治者,對秦始皇陵園都作了適當的看管,但依然沒有斷絕陵墓被盜掘的厄運,一隻隻黑手不時地伸向陵墓陪葬坑。據傳,後趙時,曾割據為王的關中人石勒和石季龍兩兄弟派人來到河南用探鏟探到了戰國時期趙簡子墓的確切位置後,趁夜深人靜偷偷挖掘起來,很快進入墓穴隧道。此時趙簡子墓已滲人數尺積水無法行進,他們便以盜墓人特有的方法製作了絞車,用牛皮囊向外排水。時值秋天,當他們剛剛將墓道中的積水排完,外麵的雨水又沿著挖開的通道灌了進來,反而積水更多。眼看著一個月過去了,積水始終沒有排除,盜墓者不得不先堵死通道,棄趙簡子墓而來到秦始皇陵,並在封土以外不遠處挖掘起來。這次他們的苦心沒有白費,終於打通了地宮隧道,盜走了隧道門旁安裝的銅柱數根。正在他們進一步向地宮深處挖鑿時,被守陵人發現,並迅速報官,才不得不含恨忍痛棄陵而逃(按:後經考古鑽探證明,此次盜掘的不是秦陵地宮,應是某個陪葬坑。)

唐末黃巢起義軍攻克長安後,作為起義軍首領的黃巢本人親自下令派兵公開盜掘秦始皇陵園,以補充軍費和兵器的不足。這次盜掘是繼項羽之後對秦始皇陵園的第二次大規模洗劫。也就在這次洗劫之後不久,黃巢軍兵敗長安,帝國皇帝之夢也從此破碎了。

2000多年來,民間的許多人把項羽與黃巢的失敗之因,說成是秦始皇陰魂的報複,這顯然帶有迷信色彩而不能使人信服。但從另一個側麵也反映了人們對文化的敬畏。

繼黃巢之後,秦始皇陵多遭破壞,但少盜掘現象。清朝滅亡後,隨之而起的是天下紛爭、軍閥混戰的局麵。陝西軍閥派兵挖掘了秦始皇陵陪葬坑,並取走了大批珠寶。這是項羽、黃巢之後又一次對秦始皇陵園的大規模兵燹。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駐西北軍隊為抵抗解放軍的攻擊,以秦陵為製高點,在封土四周挖掘出數條戰壕應用於戰爭,致使麵目全非的秦始皇陵園雪上蒙霜,千瘡百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