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鑽探小分隊不久發現的殺殉坑,則是另一種背景下的政治產物,這和已死去的秦始皇本人已不再有任何關聯。悲劇的發生同秦帝國的隕落一樣,實在是這位叱吒風雲的千古一帝始料不及的。

殺殉墓中的女人

秦始皇在出巡途中於沙丘撒手歸天後,丞相李斯深知在新主尚未確定和登位的情況下,就貿然宣布先帝死訊將意味著什麼,於是斷然決定秘不發喪,知情者僅限於胡亥、趙高和幾位近侍。李斯與趙高秘密籌劃後,秦始皇的遺體被放人一輛可調節溫度的韞瓊車中。放下車帷,令其他臣僚無法知道車內虛實,每日照常送飯遞水,臣僚奏事及決斷皆由胡亥、中車府令趙高和李斯代傳批示。在這新舊政權交替的危急之時,李斯急催趙高速發詔,召扶蘇立即趕回鹹陽守喪和繼承皇位,以免發生不測。

然而這時的趙高卻另有打算,在他的威逼和誘勸下,李斯終於被迫同意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派使者賜劍給屯守北疆的公子扶蘇,羅織罪狀命他自殺,改立胡亥為皇帝。

為等待扶蘇的死訊,車隊故意從井陘繞道九原再折回鹹陽。漫長的旅途和酷日的暴曬,使秦始皇的屍體已腐爛變質,惡臭難聞。李斯、趙高速命人買來幾車鮑魚隨韞椋車同行。以鮑魚之臭掩飾屍臭,使隨行臣僚不致看出破綻。當車隊就要駛進鹹陽時,扶蘇自殺的消息傳來。於是,李斯、趙高才公開秦始皇的死訊。九月,將秦始皇早已腐爛的遺體草草葬於驪山陵中。胡亥由此登基稱帝,趙高隨之升為郎中令,李斯仍為丞相。

在趙高的唆使下,胡亥登基後辦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命人用毒酒將北疆屯邊的將軍蒙恬賜死,然後將6位王子和10位公主捕捉,押往長安東南處一一殺死。緊接著又逮捕12位王子押往鹹陽鬧市斬首示眾。其餘皇室宗親,有的被迫自殺,有的則在出逃中被“禦林軍”截殺……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確保胡亥的帝位不受侵害。為徹底斬草除根,胡亥下令對朝廷中那些持有異議的臣僚也一一斬殺。最後,曾為趙高所惑,昧著良知和冒著政治風險進行投機、幫助胡亥登上帝位的丞相李斯,也在趙高的操縱下被腰斬於鹹陽……

隨著秦帝國大廈的傾塌和曆史的延續進展,這段震驚天下的血案,也漸漸埋沒於歲月的塵埃之中。後人再也無法見到朝廷內外湧動的血水,更聽不到那淒厲悲愴、撕心裂肺的呼號了,一切都成為夢境般遙遠的過去。

然而,1977年10月,程學華率領的秦陵考古鑽探小分隊,在陵東發現了17座殉葬墓,無意中為後人打開了一扇透視2000年前那段血案的窗戶。

為弄清墓的形製和內容,考古人員對其中的8座進行了試掘,發現墓葬形製均為帶有斜坡墓道的甲字形狀。其中斜坡道方壙墓2座,斜坡道方壙洞室墓6座。墓的獨特形製表示了墓的主人應是皇親宗室或貴族大臣,因為秦代的平民不享有這種帶墓道的安身之所。從墓中發現的異常講究的巨大棺槨推斷,也非一般平民所能享用。

之所以把這些殉葬墓看作是窺視那段曆史血案的窗口,是由於棺內屍骨的零亂和一些異常器物的發現。有的屍骨下肢部分被埋入棺旁的黃土,頭骨卻放在槨室的頭箱蓋上。有的屍骨頭蓋骨在槨室外,其他骨骼卻置於槨內。更為奇特的是,一具屍骨的軀體與四肢相互分離,零亂地葬於棺內,惟獨頭顱卻在洞室外的填土中。經考古人員仔細研究後發現,這個頭顱的右額骨上有一塊折斷的箭頭,顯然是在埋葬前被射人頭部的。在已發掘的8座墓中,共有7具屍骨存在,其中有一座竟找不到一塊殘骨,卻發現了圓首短劍一柄……一切跡象表明,墓中主人是受到外力打擊而死亡的。從屍骨淩亂和出土的器物推斷,這些墓主大多是被砍殺、射殺後又進行肢解才葬於墓中的。

證明墓主人是皇親宗室、臣僚貴族的理由,除獨特的斜坡墓道外,考古人員還在墓中發現了極為豐富的金、銀、銅、玉、漆器及絲綢殘片。其中一件張口鼓目、神似鮮活的銀蟾蜍,口中內側刻有醒目的“少府”二字,說明此件葬器來自秦代少府或由中央鑄銅官署——少府製造,後為墓主人所有。如此珍貴的器物,亦是平民所難擁有或見到的。

麵對這樣的曆史事實和見證物,不能不令人想起胡亥製造的那場宮廷血案。這一具具淩亂的屍骨,無疑都是被殺的王子、公主或宗室大臣,絕非正常死亡。因為科學鑒定的結果表明,這7具屍骨除一人為約20歲左右的青年女子外,其餘均為30歲左右的男性,如此年齡相當又一致的正常死亡是不可能的。更值得研究者注意的是,考古人員在墓中發現了挖墓人員當時取暖留下的灰燼,這就進一步說明挖墓時間是在冬季,而胡亥誅殺王子、公主、朝廷臣僚的時間也是在冬末春初的寒冷季節,這個並非偶然的巧合,更能令人有理由相信這17座墓的聿人。就是那場宮廷血案的悲劇人物:他們的慘死以及慘死後給秦帝國帶來的毀滅性結局,恐怕是秦始皇和胡亥未曾預料到的。

千百年來,人們往往把秦帝國短命的原因,一味地歸結為秦之暴政以及刑罰的殘酷、勞役和兵役的繁重,使“苦秦久矣”的天下百姓揭竿而起,將剛剛誕生不久的中國第一個封建帝國扼殺於幼年。

兵役勞役的繁重、刑罰的殘酷,這不能不說是導致秦帝國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非根本的原因。秦亡的根本原因是胡亥篡位後的倒行逆施,人為地造成了秦統治集團的矛盾和分裂,削弱了統治力量,終於使秦王朝短期滅亡。正如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諸葛亮所指出的,“秦王以趙高喪國”。或如明代傑出的政治家張居正所言:秦王朝的“再傳而蹙”,是由於“扶蘇仁儒,胡亥稚蒙,奸宄內發,六國餘孽尚存”等一係列原因造成的。這裏的“奸宄”無疑是指趙高之流。

假如,胡亥繼位後勵精圖治,稍微緩和一下社會矛盾,秦帝國也就不會如此之快地大廈傾塌;假如,胡亥能維護朝廷內部官僚集團的團結和利益,即使山東起亂,秦王朝尚有足夠的力量對敵。試想,當年的章邯匆匆武裝起來的幾十萬驪山刑徒,就能將農民起義軍周章打得大敗,那麼,在北疆屯守的秦王朝30萬精兵和大將蒙恬如果和章邯合兵一處,共同對敵,劉邦、項羽大軍就未必能越過函穀關,至少不至於如此迅速地殺進鹹陽,致秦於死命。

曆史沒有重演的機會,事實讓後人看到的是秦帝國迅疾消失的結局。秦始皇陵的17座殺殉墓,以及秦都鹹陽城內的血雨腥風,無不昭示著這種結局的真正原因。誠如明末思想家李贄所歎:“祖龍千古英雄,掙得一個天下……卒為胡亥、趙高二豎子所敗,惜哉!”

注釋:

[1]圉人是秦朝管理馬廄、飼養馬匹的人。

[2]這個觀點於25年後被另一群年輕的考古學家推翻,這類陶俑的身份被看作是秦代高級文官。時程學華已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