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的魚鱗甲

為了早日揭示陪葬坑的內涵,由陝西省文物局、國家文物局批準,陝西省考古所組織人員進行了局部試掘。秦陵工作站王望生等考古人員先在坑西端開挖了兩個5米×5米的小探方,挖下去的情況與鑽探結果完全相同,除發現過洞棚木及坑底的木炭灰外,未發現明顯的器物。麵對此情,考古人員陷入了困惑。按照以往的發掘經驗,秦陵區域內如此重要的位置、如此龐大的陪葬坑,不會沒有陪葬品。於是,王望生等考古工作者又在坑的中部開挖了兩個4米×10米的探方。到了9月25日下午,當考古人員在探方中挖至6米深的時候,突然發現了一大片石質甲片。經過仔細清理,發現這些甲片原來是用銅絲連起來的青石鎧甲,其甲衣形製與秦俑坑陶質武士俑的甲衣基本相似。在兩個不大的探方內,先後發現了70餘領石質鎧甲和石質馬韁構件、青銅構件、青銅車馬器構件等器物。這一發現,立即引起了文物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在社會各界產生了強烈反響。

10月15日,由陝西省考古所與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合作組成優勢互補的秦始皇陵考古隊,對陵園開始進行有計劃的考古發掘、保護和全麵的勘探工作。原秦陵考古工作站主要整理此前的發掘資料,不再參與發掘和勘探。新組建的秦始皇陵考古隊隊長由陝西省考古所研究員吳鎮烽擔任,副隊長由秦俑館研究員吳永琪和陝西省考古所副研究員段清波擔任,主要成員有郭寶發、王望生、周鐵、楊忙忙、張穎嵐、馬明誌、申茂盛、張衛星、劉江衛、馬宇等中青年組成。

秦始皇陵考古隊組建後,立即著手展開了對石甲胄的提取、修複工作。與此同時,專門聘請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白榮金、楊憲偉兩位教授前來助陣。秦始皇陵園內的考古工作沉寂了多年之後,終於隨著石質鎧甲坑的發現而再度勃興起來。由於石質鎧甲坑很明顯地遭到大火的焚燒,而坑內又是由棚木、鋪地木、邊廂木等木材構成的全木結構,所以坑內的鎧甲和胄均被不同程度地燒及。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考古人員共發現可辨認的石鎧甲87領、石胄43頂、石馬韁殘件3組。在所有出土的鎧甲中,除一領為特大型甲——可能為馬甲之外,其他均為人的鎧甲。尤其是秦代魚鱗甲的首次出現,為諸種秦甲的研究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對研究秦甲以及先秦時期中國馬甲的發展史具有重要的價值。

至於發現並清理出的那具獨特的馬甲,其總的甲片數為300片左右,其名稱和用途據考古人員考證,可能是保護轅馬或者驂馬的披甲,而不太可能是“甲騎具裝”中的“具裝鎧”。從甲片和披甲的大小、形製等特征分析,這副馬甲當是仿皮革製成的。至於為何於此處埋葬馬甲,在關於秦的文獻和考古資料中均未提及。

此次發現的甲胄標本絕大多數是仿皮甲製作的,真實地反映著當時皮甲胄的形製特征。在這批甲胄中,也有極少數如造型精美的魚鱗甲和方形小甲片組成的劄甲,這些甲衣則是仿照鐵甲的模式製成的。相比較而言,這種仿製標本比之其他同坑出土的鎧甲,其形製更加完美和成熟。從史料中可知,仿鐵甲在西漢特別是漢武帝以後逐漸取代了皮甲胄的主體地位,並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盡管這批石質甲胄從功用上看防護功能並不突出,可能是用作隨葬的明器,而非實用之物,但是,它們的出土,除填補了中國古代甲胄發展史上秦甲胄實物缺乏的空白外,對研究該陪葬坑的性質、秦代甲製、兵製以及中國古代甲胄發展史具有極其重大的價值。

自1998年底到1999年初,秦始皇陵考古隊在北京大學文博院著名修複專家白榮金教授的指導下,分別采用套箱提取和分層提取的方式,成功地提取了兩領甲衣與一頂胄。經過嚴謹、細致、科學的修複,終於使沉睡了2000餘年的一頂石胄和一領石鎧甲得以複原麵世。

就在白榮金與其他考古隊員對秦始皇陵園出土甲胄的工藝製作流程展開研究之時,秦始皇陵考古隊的段清波、馬明誌等部分學者又組成調研小組,對甲胄的選材、取材、運材、加工片材、鑽孔、打磨、拋光、連綴等環節分頭展開調研。盡管這些學者們為此作了許多努力,但仍有不少疑問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破譯。顯然,秦始皇陵鎧甲坑的麵世,在給了世人以重大驚喜的同時,也將一串串謎團長久地留在了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