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宮觀百官

形態各異的百戲俑

鎧甲坑的不解之謎尚未得到全麵破譯,新的發現就接踵而至了。

1998年11月28日晚飯後,秦始皇陵考古隊駐工地副隊長段清波和鑽探專家丁保乾興致勃勃地談論著秦陵的考古工作,展望著未來的前景。當段清波問下一步秦陵鑽探工作將打算如何展開,從哪裏下手會有大的收獲時,丁保乾沉思了一會兒說道:“今年4月中旬,下陳村隊長劉建良來這裏反映情況,說是約一年前該村村民在村東取土時,在距地麵深3米多的一條土壕內發現有紅燒土,他們感到有些異常就向秦陵工作站站長張占民作了彙報。當時張占民的工作很忙,又缺少經費,隻讓我去看了看,沒有展開探查。”

“這個地方的具體位置在哪裏”段清波問道。

“就在我們發掘的鎧甲坑以南三五十米的一處現代取土壕周圍。”丁保乾答。

“這麼近,這個地方和鎧甲坑有沒有關聯會不會像兵馬俑坑那樣,幾個坑組成一個整體”段清波聽罷,心中猛地一震,下意識地將這個地方同兵馬俑坑作了聯係。

丁保乾輕微地搖搖頭:“有沒有關係不好說,但在那樣的地方發現情況,如果是陪葬坑,規格應該不一般。”

“是這樣,你明天一早就去找下陳村隊長,然後帶幾個人開始鑽探。”段清波覺得事關重大,不能遲緩,當場作出了如上的決定。

第二天早上9點,丁保乾騎摩托車來到下陳村隊長劉建良家,說明了情況,然後率領幾個探工來到發現紅燒土的土壕處,對地形作了簡單的考察。此處位於驪山北側的衝積扇地形之上,地貌基本走勢為南高北低,多年的山洪衝積,使這裏地下普遍分布有較厚的衝積砂石層。因近現代平整土地等原因,大片地表較為平坦,隻有一條衝積溝為不規則的半圓形,自西向東呈緩坡狀向遠處盤繞延伸。衝積溝的高差為2米左右,紅燒土就是當地村民在溝底掘土時發現的。沿著這個目標,丁保乾帶領探工在溝底認為合適的位置,一字形排列分布了4個探孔開始鑽探。經過幾個月斷斷續續的工作,基本確認此處是一座陪葬坑遺址。

從鑽探的情況來看,這是一座平麵略呈凸字形、總麵積約800平方米的地下坑道式土木結構陪葬坑,坑體東西長40米,西端寬16米,東端寬12.3米,東、西兩端分別有一條長短不同的斜坡門道。為了對這座陪葬坑的性質、內涵以及建築結構等一係列問題作進一步的了解,在鑽探工作的基礎上,段清波等考古人員於1999年5月8日至6月15日,在陪葬坑中部布設了一條4米寬、17米長的南北向探溝,對其進行了搶救性試掘,基本弄清了其性質、內涵及建築結構等問題,對秦始皇帝陵園陪葬坑的類型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陪葬坑內分布有三條東西向的過洞,考古人員將它們由南至北依次編為一、二、三號。根據秦始皇陵考古隊的試掘情況可知:一號過洞寬3.3米,試掘區域東西長2.6米。過洞底部為夯土地基,距地表約5米。在夯土地基上平鋪有鋪地木,由於鋪地木曾遭到火焚而成炭跡。考古人員發現,過洞內從夯土隔牆頂部至底部均為紅燒土,而且越接近底部紅燒土的土質越硬,火候越高。在過洞的西南角,紅燒土已向上漫延至距現地表1米處的坑口。這個現象一度引起考古人員的重視,研究表明,陪葬坑在遭到火焚時,火勢已達到了坑口,即秦代的地表。如此大而迅猛的火勢,說明當時在過洞內應具有相當充足的燃料和氧氣。這個條件反過來又可說明,一號過洞在埋藏後較短的時間內就發生了焚毀並坍塌。在過洞的底部,考古人員僅發現有大量已破碎為小塊的陶器殘片,因殘破嚴重,已無法分辨出原來的器型了。

二號過洞位於陪葬坑的中部,寬4米,試掘部分為東西長2.6米,考古人員在棚木上的填土中發現有繩紋板瓦殘塊等遺物,隨後在過洞西南角的棚木上部,出土了一件重達212公斤的青銅鼎。由於坑體被焚,銅鼎鼎口朝上呈南高北低的傾斜狀,被塌陷的黃土所掩埋。發掘時,考古人員在距現地表2.9米深處,先是發現了銅鼎的一隻附耳,再是發現了鼎口,鼎口內的填土與陪葬坑填土的土質、土色完全吻合。當考古人員把填土挖掉,最後將鼎整體提取出來時,發現在鼎的底部有南北向分布的棚木遺跡。

清理後的銅鼎通體呈橫橢圓形,通高61厘米,外口徑71厘米,耳寬18厘米、高22.5厘米,足高24.6厘米。這是秦陵考古近30年來所發現的體積、重量最大的一件銅鼎,整個造型大氣磅礴,恢弘壯麗,當為國之宗廟重器。

在陪葬坑的第二過洞內,除青銅鼎之外還出土了4件銅質馬蹄套及1件石質馬韁飾。由於發掘麵積有限,清理工作也隻限於一個階段,關於這些器物以及過洞的文化內涵,考古人員正在進一步研究。要真正解開湮沒了2000餘年的謎團,尚需等待時日。

試掘中,讓考古人員感到格外驚喜和興奮的是陪葬坑的第三個過洞。就在這個過洞中,在試掘的一小塊範圍內,發現了11個形狀不同的陶俑。這些陶俑出土時已殘破為大小不一、數量不等的陶俑殘塊,並散落在鋪地木之上,部分陶俑殘塊還出現了明顯的移位現象,且這些現象顯然是人為擾動的結果。如在第三過洞西南角的鋪地木之上,考古人員發現了後來被編為一號的陶俑。出土時,陶俑腳西頭東俯身倒臥,俑體殘破為50餘塊,隻有俑腿、腳部保存得比較完整。俑體腰部殘塊上有腰帶及帶花,陶俑的裙擺處尚有殘留的黑色生漆底層和白色彩繪層,在彩繪層上繪有雲紋、菱格紋等組合圖案。令考古人員感到奇怪的是,發掘中隻出土了有俑頭的螺旋椎狀發髻及後腦等殘片,未發現完整或半完整的俑頭。因俑頭已殘失,修複後通高隻有152厘米含腳踏板,其造型特點是,上身赤裸挺拔,腹部微微隆起,下身著喇叭狀裙,雙腿直立,通體纖細瘦削,肌肉勻稱,雙臂交疊於前腹部,左手手掌平伸,拇指上挑成90度,右手扼住左腕,似在做一個動作。在陶俑的左上臂外側,有一些橢圓形穿孔橫穿至俑的軀幹內,孔的下部豎行刻有“鹹陽親”的陶文,其刻寫方式和秦兵馬俑上發現的陶文極其相似。兵馬俑身上所刻陶文,多數專家認為是當時雕塑陶俑的工匠來源地和姓名。既然兵馬俑的陶文如此,那麼這個陪葬坑中陶俑的陶文亦應相同,看來這個“鹹陽親”同樣應為工匠的來源地和姓名姓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