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葬坑一號俑的西北側,考古人員發現了被編為二號的陶俑,俑體殘破為10餘塊。和一號俑不同的是,二號俑的左臂和左腿已殘失,而頭部尚在。修複後,俑的麵部五官端正,表情肅穆,留有“八”字形短須。其穿戴和一號俑基本相同,但動作卻別具特色。頗有意味的是,不僅一、二號陶俑有差異,整個第三過洞後來出土的陶俑,都是姿態各異,風格、服飾、裝束等諸方麵都與兵馬俑截然不同。據考古人員分析研究,認為這批陶俑可能是象征著秦代宮廷娛樂活動的百戲俑。

從出土的百戲俑來看,有一個被編為五號的陶俑,身材魁梧,肌肉發達,在左臂與身體間有一約10厘米的空隙,推測原來可能是垂直插置有竿狀的物體,或許是秦代頂撞大力士的形象再現。而被編為三號的陶俑,扭胯鼓腹,右臂上舉,盡管因手臂殘失,所舉之物已難以推斷,但從姿態來看,似是正在挺舉一件重物,可能就是秦代扛鼎大力士的形象再現。那個在第二過洞內出土的大銅鼎,會不會就是這位大力士表演的真實道具,考古人員曾作過這方麵的聯係,但多數學者認為這種可能性較小。或許,這一切又成為難解之謎了。

盡管這個陪葬坑再度給世人留下了不少難解之謎,但百戲俑的首次麵世,以鮮活的證據,揭示了秦代陶俑新的類別和秦代豐富多彩的雜技藝術,以及被普通百姓認為神秘的宮廷娛樂文化。這種早已湮沒於曆史塵埃中的文化,再度以獨特的形式、生動的形象、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這座百戲俑坑的全麵發掘,許多曆史之謎將得以破譯,久已消失的遠古文化將再度放出璀璨的光芒。

秦陵驚現文官俑

2001年9月22日,新華社對外發布了這樣一條關於秦陵考古的消息:

秦陵創古墓葬出寶之最

秦俑六號坑出土文官俑的消息在社會上引起轟動

新華社陝西電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截至目前,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園內外的地下共發現了各種類別的陪葬坑170餘個,在秦陵的地宮之外布設數以百計、內容豐富的陪葬坑是秦始皇陵園陵寢製度的一大創新,如此大規模的陪葬坑分布現象非常罕見。在這些陪葬坑中,麵積超過1萬平方米的就有2座,專家稱,如此巨大的陪葬坑當屬世界古代墓葬文化之最。

根據已發掘的資料,秦始皇陵陪葬坑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較大程度地再現了帝國皇帝生前的生活方式,舉凡車馬出行、中央廄苑、兵庫武備、整裝軍旅等樣樣具備。

每一次重大的發現都令考古工作者興奮不已……最近發現的秦俑六號坑則首次發現了文職陶俑,並第一次發現了秦代的首腦機關……

如果說秦俑六號坑出土文官俑的消息在社會上引起了局部轟動的話,那麼這則消息的播發,使整個秦陵考古工作在更廣泛的空間內引起了震動。

據說,早在二十年前,程學華率領的秦陵鑽探小分隊就鑽到過此坑,但由於當時人手不夠,並未發掘。事隔二十年,當新組建的秦始皇陵考古隊對這座當年僥幸漏網的陪葬坑進一步勘探後,其透射出的文化內涵和信息,使青年考古學家段清波等眼前為之一亮的同時,也陷入了沉思。自1974年兵馬俑坑發現之後,考古人員已在秦始皇陵周圍發現了大小各異、內容不同的陪葬坑179座,在對這些陪葬坑實施勘探、試掘、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隻要麵積稍大一點的坑幾乎全部遭到了大火的焚燒,如已發掘的兵馬俑坑、銅車馬坑、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曲尺形馬廄坑,陵園外的府藏坑等,均被大火焚燒過,其狀慘不忍睹。而這次勘探的六號坑卻有些意外,鑽探人員沒有發現其他陪葬坑常見的紅燒土、木炭跡象,這意味著此坑沒有遭到焚燒,這個奇特的現象不禁使考古人員發出這樣的疑問:它為什麼沒有遭到焚燒是否在此坑建成很短的時間內就被盜擾才幸免焚燒的劫難關於其他那些陪葬坑被焚燒的原因,學術界一直存在著多種說法,那麼這個沒有被焚燒的陪葬坑,其原因又作何解釋是否可為被焚燒的陪葬坑的研究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反證資料這座陪葬坑距原封土南邊沿僅為20米,其位置非同一般。如此顯赫的位置,為什麼要安排一座馬廄坑凡陶俑與馬骨共同出土,是否就意味著全部是馬廄坑,而當時搞那麼多的馬廄坑究竟意義何在?如果此處是馬廄坑,秦始皇陵園陪葬坑的整體內容是否過於簡單、呆板如果不是馬廄坑,那又是什麼麵對過去形成的簡單的邏輯推理結果,秦始皇陵考古隊帶著諸多疑問,決定對六號陪葬坑實施全麵的發掘。

2000年7月12日,秦始皇陵考古隊部分人員在副隊長段清波的帶領下,頂著酷暑,來到陵園南部的封土旁開始發掘。經過幾個月的努力,發現並確認這座陪葬坑的建築形製與此前在陵園內發現的石鎧甲坑、百戲俑坑基本相同,均為地下坑道式土木結構。從陪葬坑的底層跡象看,那破碎傾倒的陶俑、淩亂的蓋弓帽、馬骨區域的俑頭、極少的馬具等,無不向考古人員敘說著此處曾遭到過外來力量的擾動。令人為之振奮的是,根據種種跡象和實物資料,判斷出這座俑、馬同出的陪葬坑並不是以往學術界認為的馬廄坑,所出陶俑也不再是專門司馬的圉人,而是一批地位顯赫的文職官員,其陪葬坑則是以文職官員為主的官府機構。

2000年8月初,秦始皇陵考古隊於陪葬坑前後室之間部位發現了一尊陶俑的頭部,當時所能看到的僅是頭頂的單板長冠,泥土中是否還埋有另一板長冠,尚需清理後才知曉。但就這一點,已讓在現場的段清波等考古學家眼睛為之一亮。根據過去所掌握的資料,凡著雙板長冠的陶俑則具有較高的身份,就軍階而言僅低於將軍。如果這個陪葬坑是馬廄坑,那麼這些陶俑當是養馬人或養馬人的管理者,但一個養馬之人或管理者不可能有這麼高的身份和地位,這座坑的性質和陶俑的身份將另有所屬。帶著這樣的念頭,段清波率領考古人員加快了發掘進度,至8月24日,已發現了11尊陶俑。雖然這些陶俑無一例外地呈破碎狀,倒臥在地,但一眼即可分辨出不是跽坐俑而全是立式俑。這批陶俑自身的形態決定了其身份非同一般,俑坑的性質和文化內涵決非是馬廄坑所能涵蓋的了。隨後不久,又發現了一尊立式陶俑,至此,整個陪葬坑陶俑的總數已達到了12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