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清理工作的不斷深入,考古人員發現這12尊陶俑均戴有長冠,有的陶俑腰帶上還佩掛著環首陶削,以及長條扁平狀的小囊。為進一步搞清這一陪葬坑的性質,從9月下旬到12月中旬,在文物保護專家的幫助下,考古人員開始提取陶俑並進行修複。隨著工作的進展,發現在12尊陶俑中,有8尊頭戴長冠、腰掛陶削的袖手立俑,有4尊頭戴長冠雙手向前的馭手俑。麵對如此獨特的組合形式,結合封門之內的木車遺跡全盤考察,考古人員感到該陪葬坑的級別要遠遠高於所謂的馬廄坑。更為明顯的是,8尊袖手立俑全戴雙板長冠,左臂與胸腔間還有一處橢圓形的小孔。據秦代的爵位等級製度分析,該陪葬坑所發現的戴雙板長冠陶俑的爵位等級,至少在八級左右,屬於秦之上爵。盡管秦代陶俑身上懸掛削及砥石的現象尚屬首次發現,但削應為刮削簡牘用的書刀,砥石為磨刀之具,它們應屬文具無疑。依此推斷,陶俑腔臂間的孔可能是夾持成冊簡牘所用。種種跡象和實物表明,陪葬坑出土的陶俑,既不能歸屬於軍事性質,也不能簡單地認定其為養馬人,8尊立式袖手陶俑應屬一定級別的文職官員。

2000年12月底,秦始皇陵考古隊主要人員對這座由8尊文官俑和4尊馭手俑及大量馬骨組成的陪葬坑,結合漢陽陵周圍從葬坑出土的印章,經反複討論達成共識:這個被編為六號的陪葬坑,應是代表秦代某一官府的高級機構,而秦始皇陵園內外的陪葬坑也可能均代表了不同的官署及下屬機構。

秦始皇陵陪葬坑文官俑的亮相,在秦代考古中屬首次發現,是秦始皇陵考古工作一個劃時代的裏程碑,是秦始皇陵考古鑽探、發掘近30年來最重大的收獲之一。因為此前發現的以馬兵俑為主體的龐大俑群,仍不足以代表大秦帝國當年的政治、經濟、文化體製和風貌,而對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記述的關於秦始皇陵“宮觀百官”等現象,由於缺乏具體的參照物,也讓研究者絞盡腦汁而得不到合理的解釋。秦始皇陵六號坑的重大發現以及對其性質的判斷,使整個中國學界為之震動。許多秦文化研究者認為,這個陪葬坑極有可能是秦帝國中央政權三公九卿中的一個官署在地下的模擬,坑內出土的8名文職官員可能是主管監獄與司法的廷尉。那勻稱的形體,優美的裝束,祥和恭謹的麵容,胸有成竹、泰然自若的神態,無不透視出大秦帝國鼎盛時期文職官員意氣風發、聰慧睿智的精神風貌。隨著這批文官俑的麵世,使人們對司馬遷所記載的“宮觀百官”這一曆史史實的解讀豁然開朗。可以想象的是,類似六號陪葬坑這樣的地下官署和文職官員陶俑,應該遍布於秦始皇陵地宮的四周。正是由於這些地下官署和文職官員陶俑的存在,才形成了“宮觀百官”的壯麗景觀。這一景觀以它獨特的、迷人的、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魅力,賦予人們無限的遐想,並為秦始皇陵及秦文化的研究做不斷的深層次的探索。

仙鶴從坑中飛出

當人們還未從秦始皇陵發現文官俑的喜悅中擺脫時,另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又從秦始皇陵園傳出。2000年11月17日,新華社陝西分社以《秦始皇陵陪葬坑“飛出”青銅仙鶴》為標題,作了這樣的報道:

日前,由陝西省考古所和秦俑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秦始皇陵發現一神秘陪葬坑,目前共出土10餘件青銅製禽類動物,據悉這在秦始皇陵考古史上屬首次發現。

據了解,該陪葬坑位於秦陵外城東北角。目前被命名為秦陵七號坑,試掘了該坑的一小部分共24平方米,發現了13件青銅製的禽類動物,5件青銅製雲紋踏板。

據介紹,在13件青銅禽類動物中有兩件為青銅仙鶴,其餘則鏽蝕嚴重,較難辨認。青銅仙鶴位於陪葬坑的中部,其中一隻軀幹殘長68厘米,寬21厘米,脖頸裂為數塊,殘長43厘米;另一隻呈飲水狀,軀幹殘長62.5厘米,寬20厘米,高9厘米,頸殘長20厘米,體表似有彩繪殘跡。據推測,現在發掘的這一小部分曾經可能為水池,青銅禽類原都立於踏板之上。有關專家表示,秦陵陪葬坑是千古之謎,其文化內涵一直在不斷增新之中,秦陵七號坑的發現為人們研究秦始皇陵的形製又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這一“飛出”青銅仙鶴的陪葬坑,於2001年8月8日由秦始皇陵考古隊開始發掘,通過發掘推斷,這一陪葬坑屬於地下坑道式土木結構建築,其過洞兩側以夯土構築放置器物的平台,並以方木鋪墊,過洞南北兩側以板木構成廂板,頂部則以雙層棚木封閉坑體。考古人員在發掘清理中,發現了雙層棚木、廂板與立柱及廂板間的榫卯結構,這是秦始皇陵園陪葬坑考古發掘中惟一保存完整的重要跡象。在坑底兩側構築夯土台放置器物這種奇特的結構和方式,也為首次發現。這些建築結構的新發現,對進一步深入了解始皇陵園陪葬坑的形製結構有著重要的意義。至於在陪葬坑內出土的10餘件原大的青銅禽類文物,因坑內遭到明顯的火焚使大部分已受到嚴重破壞,且鏽蝕嚴重,銅胎已基本無存。但從清理後的狀況來看,這些青銅禽類文物其個體大小不同,動作姿態也多種多樣。

據此,有的秦文化研究者不同意把這些青銅禽類定為“仙鶴”的說法,而是根據史料和實物特征,推斷出這就是班固所說的“鳧雁”。著名史學家班固在《漢書·劉向傳》中說到秦始皇的陵墓時,曾有“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的語句。這裏記載的鳧雁當是一種水鳥,這種水鳥的俗名稱“野鴨子”,形狀像鴨子,雄的頭部為綠色,背部呈黑褐色,雌的全身為黑褐色。其生活特性是常群遊於湖泊之中,也能近距離飛翔。從考古人員對秦陵七號陪葬坑發掘的“一小部分曾經可能為水池”的推測看,這樣的環境正好適合於鳧雁的生存和棲居,而對仙鶴則不一定適應。如果這一推測被日後的研究成果所證實,無疑是對關於秦始皇陵文獻記載的又一次成功破譯。或許,隨著秦陵考古工作的不斷進展,一個個重大曆史之謎會盡數揭開。隻是,現在尚需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