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秦陵地宮之迷

陵墓地宮的形狀

自秦兵馬俑坑發現之後,經過考古學家、曆史學家、地質學家等多學科組成的研究者們的共同努力,曆20多年的苦苦探尋,關於秦始皇陵地下宮殿的曆史真相也在逐步探明。

據秦俑坑的發掘者、考古學家王學理的研究推斷,秦始皇陵的地宮,的確具有宏偉壯麗的規模。經現代科學測試手段分析,它也確實突破了人們已知的秦代建築水平。從總體上講,它隻能是,也必然是一個巨型的石砌周壁的豎穴墓壙,然後再附設一些回環相連的隧道式的別室(側室)和墓道耳室。而內部結構則是由石、磚、木料組成多級桁架式建築拱衛穹窿頂的群體建築。因此,同人們所見到的古代陵墓一樣,秦始皇陵地宮也大致分為墓室、別室、墓道二個部分。

墓室是秦始皇陵地宮中放置棺槨的主體墓穴,或稱槨室。據鑽探所知,秦始皇陵地宮上口範圍很大,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總麵積達24.9775萬平方米。如此規模龐大的地下宮殿,是世界上任何一座陵墓也無法與之匹敵的。

在這個地宮上口之內,經施工處理,由四麵向內收一段距離後,築“方城”一周。方城四麵辟門,其中惟東麵有五個門道,為避免陵區雨水徑流灌注墓室而造成塌方,除了采取導流措施外,還在方城之內收斂、斜行地向下挖掘墓壙。而在墓底,再筆直地挖築槨室。秦始皇陵宮室這個由巨型的豎井式壙穴構成的三維空間,猶如一個倒置內空的“四棱台體”,也就是考古學家常說的口大底小的“仰鬥”狀。事實上,自春秋到秦漢間的大型土壙墓,斜壁上都帶有多級台階,像已出土的秦公一號大墓就有三級,而楊家灣漢墓則有五級。秦始皇墓中的周壁根據“數以六為紀”(《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規定推斷,可能環繞著六層台階。如果從透視的角度看,整個墓室就是六個由大到小的倒四棱台疊加而深入地下的大土坑。

秦始皇陵塚經過曆代風風雨雨的漫長侵蝕,終使它由原來周長2087.6米縮小到現在的1390米,足見它被曆史的風雨無情地剝去70米—82.5米的一層“厚皮”。在這剝掉“皮層”的地方,即現在陵塚的底部周圍,下深8米,即是地宮上部的外圍建築。據王玉清、程學華等考古人員測知,墓壙上口有一道高和厚各約4米的宮牆,南北長460米,東西寬392米,其頂部距今地表隻有2.7米—4米。在這周長1704米的四邊正中有斜坡門道,其中南、北、西三麵各一道,東邊有五道。門道寬達12米,已用夯土填實。由探知的墓底強汞區得知,範圍東西長160米、南北寬120米的墓底,很可能就是槨室所在。

關於墓室的結構問題,考古學家王學理在深入研究後,曾這樣解釋:“在中國曆史上,上自殷周、下迄漢代的大型陵墓,凡是在乎川地帶營造墓室者,無不穿十為壙,作為朝天的豎穴木槨墓,槨頂橫鋪原木,填土夯實,與土平齊。已經發掘的王侯大墓,如殷墟侯家莊西北岡的亞字形大墓、武官村的中字形大墓、婦好墓、鳳翔的春秋時期秦公一號大墓、鹹陽楊家灣漢墓等,都為我們提供了這方麵很好的例證。至於戰國晚期,雖然已經開始出現了洞室墓,但這還隻局限於小型墓葬。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的墓穴固然是大型的洞室墓,也開了‘以山為陵’的先聲,但這屬於鑿山為藏的另一種類型。另外,像湖南長沙象皮咀的吳氏長沙王墓和陡壁山的曹娛(長沙王後)墓,則為我們提供了西漢文、景兩帝時期諸侯王墓的典型材料。這兩座墓都具有較為複雜的木結構墓室,它包括有前室、後室、兩層回廊、甬道等部分,內置‘黃腸題湊’、兩重木槨和三重套棺,擺脫了傳統‘井槨’(以木料作井字形交錯而製成的槨室)的固有形式,木槨室前端已有了門的設置。原來的頭箱、邊箱和腳箱分別演變為前室、回廊和後室。而前室又設置得格外高大、寬綽,處於突出的地位,回廊則由若幹個小室組成,後室則放置棺木。顯然,這是模擬地上宮室建築而來。那麼,具有更大規模,而時間早此四五十年的秦始皇墓室結構,豈能沒有相同之處嗎?回答當然是肯定的。”

墓室確有江河大海

在推測秦始皇墓穴深度時,人們往往懷疑通風問題是秦代施工技術上難以解決的問題。這實際是把墓室誤作縱深的洞穴而產生的疑慮。如果確認墓室是大口朝天的豎穴,也就不會產生難以通風的疑慮了。至於深地取土,則屬於高程運輸,在理論和實際上都是不算複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