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王學理的研究和推斷,秦始皇陵墓室底部的平麵形狀同墓室上口一樣,近於長方形。底部麵積達1.92萬平方米,相當於48個國際標準籃球場那麼大。當時人的天宇觀早已形成,天是蒼穹,呈拱形,像個倒扣的蛋殼,地呈方形,如棋盤,天際之處,連接四海。秦始皇陵地宮的主體建築頂部作穹廬形,覆蓋在槨室之上,從而形成天圓地方的格局,顯示出威震海內、富有天下的帝王氣魄。至於地宮的主體建築則居於突出地位,其他如百司衙署、離宮別館,則是大小不同,規格各一,自成單元。而這些群體建築,透過一套柱、梁、枋、檁、袱等木構件和牆、階、角、隅組成一個桁梧複疊、窿頂穹空的巨型磚石和土木混合結構,以承托陵塚的荷載。如再加上墓壙周壁上數重台階的樓、閣、亭、榭,就顯得上下錯落,變化有致。地宮上部,以宮牆(方城)環繞,闕、樓連屬,俯瞰宇內,氣象博大,蔚為壯觀——這就是對秦始皇陵墓地宮整體的輝煌構想。

1981年,中國科學院的地質學家利用現代地球物理化學探礦方法,對秦始皇陵先後進行了兩次測試。他們先在秦始皇陵封土之上鑽眼取土作為地質樣品,經過精密的室內化驗,驚奇地發現土壤中汞的含量為70—1500個ppb(10億分之一的縮寫),平均值為205個ppb,測試結果表明秦始皇陵地下埋有大量的水銀。為排除陵塚封土本身就帶有大量水銀的可能性,地質工作者詳細地查找了史料中關於秦陵封土來源的記載,其中酈道元的《水經·渭水注》記載較為詳細:“魚池水出驪山東,本導源東流。後始皇葬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淤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這段記載告知後人,驪山的泉水本來是向北流動的,因秦始皇建陵築起長堤,泉水才折北向東。至今在陵南約3公裏處還有一段殘長約1500米、高近10米的長堤殘跡。同時記載還說明秦陵用土取自魚池。至今在秦始皇陵以北約1.5公裏的魚池村南尚有一大坑,其容積超過秦陵封土的體積。

1982年5月,地質工作者再次來到秦始皇陵,特意從魚池村坑中取土化驗,其結果表明魚池坑中的土壤含汞量僅為5—65個ppb,平均值為30個ppb,比秦陵封土的含汞量平均值約低7倍。如果酈道元的記載無誤,這說明魚池村坑中的土壤原來含汞量微乎其微,運到秦陵之後才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變化表明是來自秦陵地宮水銀揮發所致。以此類推,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述的秦始皇陵地宮“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是可信的。

當然,秦始皇地宮內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神奇構造,其真實用意恐怕還不是主要象征氣勢恢弘的大自然景觀。如同吳王闔閭、齊桓公墓中以“水銀為池”一樣,這樣做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防盜。由於水銀的熔點是—38.87℃,即使常溫下的液態也極易揮發,而汞本身是劇毒類物質,人一旦吸人相當濃度的汞氣,即可導致精神失常、肌肉震顫而癱瘓,以致傷亡。墓中“以水銀為池”,便可擴大汞的蒸氣揮發層麵。秦始皇陵地宮用“機相灌輸”的方法來攪動水銀,不但使模擬的江河湖海“奔騰”起來,而且彌漫在墓內的高濃度汞蒸氣,可使人葬的屍體和隨葬的物品長久保持不腐,更重要的是還可毒死膽敢進入地宮的盜墓者。

以上文字對秦始皇陵地宮的形狀作了推斷,那麼這位千古一帝的棺槨又是什麼樣子?

地宮暗弩的破譯

自兵馬俑被當地農民發現之後,隨著考古發掘的進展,對於兵馬俑和秦始皇陵的研究者越來越多。70年代中期,在美國的《國家地理》雜誌上,插圖作者楊先民根據科學推測,在插圖中把秦陵地宮裝載棺槨的龍舟放置在以水銀聚成的河流中間。對於這幅圖畫,有研究者認為,水銀河穿繞於模擬宮殿的槨室及山嶽之間是有根據的,這從測得的汞異常區正當陵塚中心部位即可印證。但這幅插圖也有它的不足和失誤,其重要的一點便是把史書上記載的“遊館”當成了“遊移之棺”,而導致這個失誤的就是《漢書》上的“石槨為遊館”的說法。《史記》和《水經注》都稱作“下銅而致槨”或“以桐為槨”,而《漢書》卻偏稱“石槨為遊館”,這豈不是互相矛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