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班固的《漢書》有些道理,隻能這樣認為,前者說的是主槨,後者指的是槨室。從已出土的曾侯乙墓看,槨室的內部隔成北、中、東、西,各作長方形的四室。東室是放置墓主人之棺的主槨,即“正藏槨”,其他各室均屬“外藏槨”,中室放禮樂器,西室殉人,北室置車馬器和兵器。以此推測下來,秦始皇陵地宮的“正藏槨’’很可能就是所謂“以銅為槨”,而“外藏槨”的各室彼此相連又同各側室相通,如果這個格局能夠成立,也就構成了優遊之館。或許正因為槨室用石砌築周壁,與挖墓室時“塞以文石”的做法一致,所以,這種槨室就被班固在《漢書》中演義成“石槨為遊館”了。

對於棺槨的問題作了以上的破譯,而對《史記》中記載的“弩矢”、“人魚膏”等也可作出合理的推斷。

凡古代的陵墓,大多有“脂燭長明,弩戒不虞”的傳說,這些傳說為本來就陰森神秘的陵墓又增添了一分恐怖色彩。至於氣魄恢弘、曆史悠久的秦始皇陵地宮,人們對這種傳說更是深信不疑。如果打開秦陵地宮,其間安裝的弩弓是否還能發生作用,這同樣是研究者和好奇者感興趣的話題。秦始皇陵內安裝的弩弓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現在尚無確切的定論。但就秦俑坑出土的弩弓來看,其弓幹和弩臂均較長,材質可能是南山之“柘”(山桑),當是性能良好的勁弩。據學者們估計,這種弩弓的射程當大於六百步(合今831.6米),張力也當超過十二石(合今738斤)。如此具有遠射程、大張力的勁弩,單靠人的臂力拉開恐怕是困難的,隻有采用“蹶張”才能奏效。如果把裝有箭矢的弩一個個連接起來,通過機發使之叢射或是連發,就可達到無人操作、自行警戒的目的。這種“機弩矢”實際上就是“暗弩”。因為秦始皇陵內藏有大量珍奇異寶,為了防盜,就在墓門內、通道口等處安置上這種觸發性的武器,一旦有盜墓者進入墓穴,就會碰上連接弩弓扳機的絆索,遭到猛烈的射擊。這一做法,被以後漢唐陵墓所繼承,有些史書也詳盡地記載了這一事實。

《呂氏春秋·安死》曾說: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也;無不亡之國者,是無不抇(發掘)之墓也。”並且舉例說:“宋未亡而東塚抇,齊未亡而莊公塚摑。”由此可看出,關於盜墓掘塚之風由來已久,並演化成一種職業,有些人專門就從事這種挖坑掘洞、截路盜墓的勾當。此風在經曆了2000年後,不但未有收斂,反而愈演愈烈。清代畢沅曾說:“有人自關中來,為言好人掘墓,率於古貴人塚旁相距數百步外為屋以居,人即於屋中穿地道以達於葬所。故從其外觀之,未見有發掘之形也。而藏已空矣。噫!孰知今人之巧,古已先有為之者。小人之求利,無所不至,初無古今之異也。”

秦始皇陵是否遭受過民間那些不事耕稼、專幹掘塚嗜利之徒的盜掘呢?陵內的珍藏既然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就不能不讓這些求利之徒蠢蠢欲動,陵塚封土基部逐漸內縮,或許與此有關。但據秦陵考古隊幾三十年所鑽探的約5萬個探眼表明,始皇陵墓堅固與艱巨的程度,已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其間隻發現幾個十幾米深的小型盜洞,並未發現像班固《漢書》上所說的“項羽燔其宮室營宇,往者鹹見發掘。其後牧羊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棺槨。”更未發現地理學家酈道元在他所著的《水經·渭水注》所說的“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關東盜賊銷槨取銅。牧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能滅”的情形。按在秦陵鑽探的考古學家程學華的說法:“在秦陵盜掘這個敏感問題上,如果說班固是信中開河,那麼酈道元就是胡說八道了。”斯言是也。

從兵馬俑的出土,到文官俑的發現,從石鎧甲的麵世,到青銅仙鶴的鳴飛,一件件稀世珍品,在引起世人矚目的同時,也標誌著秦始皇陵園所出土的文物,不僅屬於中國,而且也是人類的珍貴財富。為此,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軍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清單,受全人類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