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灰色的曆史底片

尼克鬆被困秦俑館

光陰荏苒,人生蹉跎,從兵馬俑的出土,到文官俑的發現;從石鎧甲的麵世,到青銅仙鶴的鳴飛,一件件稀世珍品,在引起世人矚目的同時,也標誌著秦始皇陵園所出土的文物,不僅屬於中國,而且也是整個人類的寶貴財富。為此,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軍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清單,受到全人類的瞻仰與保護。

秦俑博物館自1979年10月1日對外開放,已度過了二十多個春秋曆程,接待來自海內外的研究者、觀光者4000多萬人,其中不惜遠涉重洋者。上自元首領袖,下至販夫走卒,參觀者絡繹不絕。秦俑館每天人流如潮,形成了一條流動的長河。在這條長河不停地奔騰中,時常翻起多彩的浪花。盡管這浪花隻是短暫的一瞬,且形狀和產生的社會影響各不相同,但因其已融入秦俑博物館的曆史之中而變成永恒,從而作為不可或缺的一頁為人們所銘記。

尼克鬆被困秦俑館

1985年9月5日,秦俑博物館突然接到陝西省外辦的電話通知:“美國原總統尼克鬆要來秦俑館參觀,他已經身患重病,這可能是他一生最後一次訪華。尼克鬆曾為中美建交做出過努力和貢獻,現在他雖然不再是總統,但我們還是按國家元首的最高規格接待。務必做到熱情、周到、細致、安全……”博物館方麵自是不敢怠慢,立即進入了緊張的布置,並特別請館內頂尖的資深講解員馬青雲為其講解。

36年前的1949年8月5日,就在中國內戰到了最後時刻,國民黨棄南京逃亡西南且敗局已定之時,美國政府發表了《美國對華關係白皮書》,書中詳細敘述了抗戰後期至1949年美國政府對華政策及其逐步失敗的過程。中共中央聞聽立即做出反應,認為“白皮書”是一份極好的“反麵教材”並予以反擊。除了《無可奈何的供狀》之外,尚來對“反麵教材”倍感興趣的毛澤東親自操刀,一口氣在新華社接連發表了《丟掉幻想,準備鬥爭》、《別了,司徒雷登》、《為什麼要討論白皮書》、《“友誼”,還是侵略?》、《唯心曆史觀的破產》等五篇評論,謂白皮書及區奇遜國務卿給杜魯門總統的信,“反映了中國人民的勝利和帝國主義的失敗,反映了整個帝國主義世界製度的衰落”雲雲。其中《別了,司徒雷登》曾長期入選新中國中學課本,因而也最廣為人知。這著名的“六評”一出籠,即宣告了中共建國後向蘇聯“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也奠定了建國後在中共領導和宣傳鼓動下,全民性反美、仇美的政治情感和生活基調。

麵對國共兩黨實力翻盤和中國形勢的急轉直下,美、蘇兩大戰後強國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態度。蘇聯於1949年10月立即承認了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而美國則極力否認新中國的合法地位,執意拉扯著已逃亡台灣的日趨沒落的蔣介石政府結伴前行。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與台灣當局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聯係日益加強,美台關係進入了所謂的“蜜月”時期。1953年1月,艾森豪威爾出任新一屆美國總統,他任命了堅決反共的杜勒斯為國務卿,出於從遏製共產主義發展的戰略考慮,美國政府決定進一步密切美台關係。11月10日,時任美國副總統的尼克鬆訪問台灣,代表美國政府向蔣介石傳達美國的政策。3年之後的1956年7月,尼克鬆再度訪台。盡管仍為副總統的尼克鬆並不太喜歡蔣介石的性格和作派,但美國在戰略上還需要台灣,隻是此時台灣今非昔比,所占的重量越來越輕罷了。

隨著中共與蘇聯“老大哥”反目成仇,中華民民共和國受到了來自美蘇兩個世界超級大國的打壓,麵對“蘇修”與“美帝”棍棒加大炮的雙重威脅,中共領導人痛定思痛之後,做出了逐漸與美國和解的戰略性抉擇。在中美關係即將冰釋的前夜,精明的周恩來暗示中國的科學界,要作好與美國接觸的準備。他認為與美國打通關係,其意義不隻體現在政治上,同時體現在科技和經濟上,中國將會獲得高新的技術來補充自己的不足,以便更快地實現現代化。

此時的美國方麵自1969年尼克鬆出任總統後,由於在越南戰爭中美軍陷入泥沼難以自拔,加上蘇聯擴張勢頭加快,對中國問題的態度也逐步有所改變,尼克鬆還透露了願意同中共接觸和會談的信息。1970年12月,毛澤東會見曾寫過《紅星照耀中國》的美國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諾時,表示歡迎尼克鬆總統訪華,並願意同他會談。

1971年4月10日,原在日本名古屋參加比賽的美國乒乓球隊,應邀來到北京。兩天後,中美乒乓球隊在北京進行了一場友誼賽。14日,周恩來親自出麵接見了美國代表團成員,並說道:“請你們回去把中國人民的問候轉告美國人民,中美兩國人民過去往來是很頻繁的,以後中斷了很長的時間。你們這次來訪,打開了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大門。”這次比賽,標誌著轟動一時的“乒乓外交”由此開始。

同年7月9日,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博士秘密飛臨北京與周恩來會晤,商談尼克鬆訪華日期及準備工作,為尼克鬆進行預備性會談。在談到台灣問題時,基辛格說美國準備逐漸減少駐台的軍事力量,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支持台灣獨立。美國將在聯合國支持恢複中國的席位,基辛格保證通過談判解決越南戰爭。會談中,周恩來著重談了中國對台灣問題的立場,闡明解放台灣是中國的內政,美國與蔣介石打成的條約無效。同時特別指出:美國朋友總是喜歡強調美國的體麵、尊嚴,隻有把你們所有軍事力量統統撤走,一個不剩,這就是最大的榮譽和光榮。會談結束,周恩來向毛澤東作了彙報。毛澤東說:猴子變人還沒變過來,還留著尾巴。台灣問題也留著尾巴,美國應當重新做人等等。周恩來與基辛格商議起草了公告稿,毛澤東審閱後表示滿意。雙方商定尼克鬆在1972年春天訪問中國。基辛格臨行表示,訪問成果“超過了他原來的期望,圓滿地完成了他們的秘密使命”。

按照雙方達成的協議,中美政府同時向外界發布了令整個世界為之震動的公告。尼克鬆總統親自到電視台向美國人民宣讀了公告,公告明確提到尼克鬆總統將於1972年5月以前的適當時間訪問中國。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鬆一行抵達中國。當他走下北京機場飛機舷梯並伸出那隻有力的大手時,快步迎上來的周恩來對尼克鬆說:“你把手伸過了世界最遼闊的海洋來和我握手,中美兩國25年沒有交往了啊!”兩個小時後,在中南海一間普通的書房裏,尼克鬆、毛澤東兩位巨人的手又握到一起——中美關係由此揭開了新的一頁。

28日,中美雙方在上海發表了聯合公報,指出“雙方同意,各國不論社會製度如何,都應根據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侵犯別國、不幹涉別國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原則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中美兩國關係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的……”中美雙方在上海聯合發表的公報,標誌著中美兩國在對抗了20多年之後,開始走向關係正常化,尼克鬆本人也因此被視為“中國人民的朋友”。

中國人民是講情誼的。時隔4年整,即1976年2月21日,已經下野的尼克鬆以私人身份應邀訪華時仍受到了國家元首般的待遇。到機場迎接他的為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姚連蔚、外交部長喬冠華、中國駐美聯絡處主任黃鎮以及各界人士350多人。第二天,因年事已高而很少會見外賓的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破例接見尼克鬆,兩人進行了友好的交談。在會見之前,尼克鬆向主人贈送了一件由美國新澤西州波姆陶瓷藝術中心燒製的禮品——兩隻棲息於樹枝上的雛鷹,以示紀念

尼克鬆此次雖然以私人身份訪華但作為剛剛卸任的美國總統,其行為必然帶有官方色彩。2月25日,他在舉行的答謝宴會上曾做了這樣的致詞:“我們不得不說,當我們決定架設或者說開始架設這樣一條跨越鴻溝的橋梁(指中美兩國建交)的時候,這是一項很困難的工作,有人認為幾乎不可能。但如同毛主席所說,‘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因此當我們想到他這些話時,當我們考慮這個問題時,我們就敢於攀登,我們就開始架設這座橋梁。我們在上海公報中提出了這座橋梁的藍圖,我們在這項巨大的工程中取得了一些進展。它還沒有完工,仍然有許多工作要做,但我們決心要把它完成。我們必須完成它,決不能失敗……人們常常說,隻有偉大的國家和偉大的人民才會麵對偉大的挑戰,如果他們不能麵對這樣的挑戰,他們就不是偉大的了。但是,我們是不會失敗的,中國和美國都不會失敗,因為我們相信我們擔負著使命,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在建設一個新世界的過程中設法共同努力。在這個世界中,所有的國家不分大小,都有機會選擇自己獨立自主的生活,並在不必擔心任何侵略的情況下生活,這就是我們共同的目標。因此,在結束今晚祝酒的時候,我要說,我們已經開始架設一座巨大的橋梁,這座橋梁一頭在加利福尼亞,另一頭在北京的天安門。我們在架設這座橋梁的時候,將牢記這是一座建立在偉大的中國人民和偉大的美國人民之間的互相諒解、互相尊重和持久的友誼的橋梁。”尼克鬆此次訪華對中美兩國關係的發展再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正是源於這樣的政治背景和深厚情誼,當尼克鬆於9年後的1985年再度踏上中國土地的時候,仍然被視為“中國人民的朋友”而受到各方麵的尊敬與歡迎。

9月7日上午,尼克鬆一行20多輛車駛進秦俑館。盡管尼克鬆的這次來訪遠沒有早些時候正在總統任上的裏根總統那樣氣派和威風,但場麵布置和各方人士的熱情卻毫不遜色。此前秦俑館與有關方麵考慮到尼克鬆本人的特殊性,在諸多方麵都作了周密的部署,但意想不到的事還是發生了。

尼克鬆的轎車一進入館前的廣場,就被中國聞知的遊客圍住,使他無法走出車門。負責警衛的公安人員和武警官兵迅速擠進人群,將車門拉開,尼克鬆才得以走了出來。

“總統好!”有人在人群中高呼起來,尼克鬆愣了一下,沒有聽懂對方的語言,但他從人們透出的熱烈、激動、敬慕的眼神中,立刻意識到這是中國人對自己的親切問候。他原本有些嚴肅的麵龐立即布滿了笑容,瀟灑地舉起右手揮動著,喊出了同樣令多數中國遊客聽不懂的問候:“Ladiesandgentlemen!”(各位女士、先生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