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尼采生平事跡簡介
尼采全名是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弗裏德裏希·威廉·尼采)出生於1844年,去世於1900年,是德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詩人,散文家。尼采1844年10月15日出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的洛肯鎮。1849年7月30日,尼采5歲,父親得腦軟化症病逝。1850年6歲舉家遷往塞爾河畔的南姆堡。1858年 14歲10月起,在南姆堡近郊帕弗達預科學校讀書。1864年20歲10月,進波恩大學,修習神學與古典語言學。1865年21歲10月,尼采轉入萊比錫大學。尼采偶然讀到叔本華的著作《意誌與表象的世界》。1866年,尼采開始與李契門下厄爾溫·羅德交往。1867年10月,23歲的尼采被征召入南姆堡炮兵聯隊。從馬上摔下,胸骨受重傷。1868年,因傷退伍。11月8日初識瓦格納。1869年,尼采受聘巴塞爾大學。尼采脫難普魯士國籍,成為瑞士人。初次訪問瓦格納家。發表就任講演,講題為“荷馬與古典文學”。與布克哈特締交。1870年8月,普法戰爭爆發,尼采誌願從軍擔任衛生兵。10月退伍,返巴塞爾大學。與神學家奧瓦貝克開始交往。1871年執筆《悲劇的誕生》。1872年1月,尼采出版《悲劇的誕生》。2月—3月,在巴塞爾大學演講,發表《德國教育設施之前瞻》(歿後作為遺著初次出版)。1873年,《不合時宜的考察》第一篇出版。發表《希臘人悲劇時代的哲學》中之部分文字。1873年,尼采發表《不合時宜的考他最早開始批判西方現代社會,然而他的學說在他的時代卻沒有引起人們重視,直到20世紀,才激起深遠的調門各異的回聲。後來的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後現代主義,都以各自的形式回應尼采的哲學思想。1875年10月,尼采初識音樂家彼德·卡斯特。1876年7月,《不合時宜的考察》第四篇出版。八月,貝魯特劇場演出第一次祝祭劇。9月,與心理學家保羅·李(PaulRee)締交,病況惡化。因病,巴塞爾大學課程請假休講。冬,與保羅·李及梅森伯格同任於索特林。10月11月在索特林與華格納作最後的晤談。撰寫了《人性,太人性的》最初的備忘錄。1877年9月,回巴塞爾,複於大學授課。1877年3,尼采與瓦格納的友誼關係終結。1月3日瓦格納贈送《帕西法爾》一書。5月《人性,太人性的》第一篇出版;給瓦格納最後一封信,附《人性,太人性的》贈書一冊並扉頁致辭。辭去巴塞爾大學教席。《人性,太人性的》第二篇上半部出版。1880年,發表《漂泊者及其影子》,後來作為《人性,太人性的》第二篇下半部分出版。春天,初抵日內瓦,10月,在日內瓦過乘冬。1881年1月完成《曙光》,6月出版,7月在西爾斯·馬莉亞過夏,8月,孕育了“永恒之流”的思想。11月27日,在日內瓦初次聆賞比才的《卡門》。1881年—1882年,執筆《快樂的知識》並於同年出版。1882年—1888年 38—44歲 對一切的價值作價值轉換的嚐試。1882年3月,至西西裏旅行。四月開始與羅·落樂美交際。5月,完成《快樂的知識》,並出版。11月以後,在拉伯羅過冬。1883年2月,瓦格納病逝。執筆撰寫《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一部,6月,出版。7月,執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二部。12月,在威尼斯過冬。1884年1月,在威尼斯,執筆撰寫《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三部。8月斯泰因訪尼采。11月起執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四部(1885年私家出版),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罪與罰》,深深感動。1885年,尼采執筆《善與惡的超越》。1886年5—6月,在萊比錫與厄爾溫·羅德最後一次之晤麵。7月,《善與惡的超越》出版。續寫《快樂的知識》第五部。1886年7月,完成《道德的譜係》,11月,私家出版。11月11日,致厄爾溫·羅德最後一封信。1888年1月,因丹麥文藝史家布蘭斯的介紹始知有齊克果其人。4月,第一次住在托裏諾。布蘭德斯在哥本哈根大學開“德國哲學家弗裏德裏希·尼采講座”。5月—8月執筆《瓦格納事件》,9月出版,《狄奧尼索斯之頌》脫稿。8月—9月撰寫《偶像的黃昏》。9月,撰寫完《反基督》,10月—11月撰寫《瞧!這個人》,12月撰寫《尼采對華格納》《心理學家的公文書》,死後收入全集中出版。1889年1月初旬,在托裏諾遭到最後的打擊,患了嚴重的中風。出現精神分裂現象,被送進耶拿大學醫院精神科,母親趕來照顧。1897年複活節,母親病逝。與妹妹福爾斯塔—尼采移居魏瑪,由其妹朝夕看護。1900年 8月25日,56歲尼采,在魏瑪去世。8月28日葬於故鄉洛肯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