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叔本華人物生平事跡簡介

叔本華全名是ArthurSchopenhauer(亞瑟·叔本華),出生於1788年,去世於1860年,叔本華是德國著名哲學家。也是當時非常有名氣的作家,他與歌德等文豪有交往。叔本華是意誌主義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叔本華出生於德國但澤(今屬波蘭,更名為格但斯克)的一個銀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他早年在哥廷根大學學習醫學和哲學,獲博士學位後,曾在魏瑪、德累斯頓研究印度哲學和佛學。他繼承了康德對於現象和物自體之間的區分。不同於他同代的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等取消物自體的做法,在人生觀上,叔本華持悲觀主義的觀點,主張禁欲忘我。他堅持物自體,並認為它可以通過直觀而被認識,將其確定為意誌。意誌獨立於時間、空間,所有理性、知識都從屬於它。人們隻有在審美的沉思時逃離其中。叔本華把他的極端悲觀主義和此學說聯係在一起,認為意誌的支配最終隻能導致虛無和痛苦。他文筆流暢,思路清晰,後期的散文式論述對後來哲學著作的詩意化產生了較大影響。

二、主要思想

(一)生存意誌論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世界隻是表象。

2、意誌是世界的本質。

(1)人的軀體也是自我意誌的表現。

(2)動物的各種活動都受生存意誌的支配。

(3)植物的活動也受生存意誌的支配。

(4)整個大自然以及無生命的事物也不例外。

(5)理性及表現形式也隻是意誌和欲望的表現。

(6)知識也是意誌的工具。

3、人的全部活動都受生存意誌的支配。

(二)叔本華解釋了人生為什麼很悲觀的原因:

1、人是利己主義的。

2、欲望的滿足總是受到條件的限製。

3、人生本來就是苦難的。

4、對知識樂觀主義的批判。

5、幸福與快樂包含在痛苦之中。

6、世界唯有人的痛苦最深。

(三)如何擺脫痛苦

1、無關心的態度

2、轉向藝術。包括建築、繪畫或雕刻、詩歌、悲劇、音樂

3、否定意誌但不自殺。

4、改變觀點,默認自己的痛苦,同情的愛。

三、簡評叔本華思想

(一)叔本華的悲觀主義有時被解釋是受他的家庭環境因素而造成的。他的父親易怒而憂鬱,他的母親自私而冷漠,但這不是從他的哲學層麵上來探討的。

(二)叔本華的形而上學構建於兩個基礎概念之上:一是表象和意誌雖然是同一的,並且共同構成世界,但意誌是決定性的,任何表象都隻是意誌的客體化;二是意誌永遠表現為某種無法滿足又無所不在的欲求。於是世界本質就是某種無法滿足的欲求,所以從邏輯上說,它永不可能被滿足。所以如果不能滿足的欲求是某種痛苦,那麼世界就無法擺脫其痛苦的本質。人們隻是永遠試圖使自己的欲求滿足,但這種滿足卻更加證明和顯現了意誌本身,這被叔本華認為是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所以他認為無論一個人是樂天派還是悲觀派,都不能擺脫根本上的痛苦,樂天派隻是對現實的躲避,是自我欺騙所造成的假象。所以對悲觀主義的懷疑者們隻能從叔本華的形而上學上進行爭論而不是爭論悲觀主義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