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格爾生平事跡簡介
黑格爾是德國近代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代表、政治哲學家,他對德國資產階級的國家哲學作了最係統、最豐富和最完整的闡述,為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奠定基礎。黑格爾的全名是格奧爾格·威廉·弗裏德裏希·黑格爾,黑格爾出生於1770年,去世於1831年。黑格爾出生於德國符騰堡公國首府斯圖加特的一個官吏家庭,1780年起就讀於該城文科中學,1788年10月去圖賓根神學院學習,主修神學和哲學,後來在瑞士伯爾尼一貴族家中擔任家庭教師,黑格爾青年時代正處於法國大革命當中,他被盧梭等人崇尚自由的思想深深吸引,因此他反對封建專製和民族分裂,希望德國實現統一,把德意誌民族的複興與資產階級革命聯係起來,並主張在德國建立立憲政治製度。黑格爾的主要著作有:《精神現象學》、《邏輯學》、《法哲學原理》、《哲學史講演錄》、《曆史哲學講演錄》等。1800年,黑格爾到耶拿與謝林共同創辦《哲學評論》雜誌。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現象學》問世,1817年,出版《哲學全書》,完成了他的哲學體係。1829年,黑格爾被任命為柏林大學校長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於霍亂。他在柏林大學的講稿死後被整理為《哲學史講演錄》、《美學講演錄》和《宗教哲學講演錄》。
二、主要思想概述
黑格爾渴望德意誌統一和複興是與其民族主義思想結合在一起的,他提出國家、民族要獨立自主,論證了戰爭的合理性與必然性,並把日耳曼民族視為優等民族“世界精神”的完美體現。他用哲學的思辨揭示國家的本質,認為國家不是契約的任意產物,國家的本質在於它是倫理理念的現實,是絕對自在自為的理性的東西。同時黑格爾用唯心主義的觀點對國家與社會進行了區分,認為市民社會是“外在的國家”,是主觀意誌、個人利益的結合形式,國家先於並高於家庭、市民社會,是它們存在的前提,是決定的力量,是人類生活的最高形式。黑格爾對德國古典哲學中整體國家觀的傾向給予充分發揮,表明了他對古希臘以倫理和整體為特征的城邦國家觀的崇尚。在國家製度方麵,黑格爾認為世襲君主製是國家製度的頂峰,王權是普遍利益的最高代表,國王擁有最後的主觀決斷權。他對行政權的論述同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指出行政權是執政權,應當掌握在為社會服務、與普遍利益相一致的等級手中。他反對封建的官職世襲製度,主張任用官吏應以才智為標準並向一切市民開放。他強調國家製度的整體性和有機性,反對機械的分權理論。他的曆史哲學對後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馬克思在青年時代是個黑格爾的信徒。黑格爾主張,除全體而外任何東西都不是根本完全實在的。黑格爾把絕對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絕對精神並不是超越於世界之上的東西,自然、人類社會和人的精神現象都是它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表現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發展、永恒的生命過程,就是絕對精神本身。黑格爾哲學的任務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過自然、社會和思維體現出來的絕對精神,揭示它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實際上是在探討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係,在唯心主義基礎上揭示二者的辯證同一。黑格爾還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就是悲劇論,黑格爾的悲劇理論是其美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黑格爾認為,悲劇的實質就是倫理實體的自我分裂與重新和解,倫理實體的分裂是悲劇衝突產生的根源,悲劇衝突是兩種片麵的倫理實體的交鋒,正如黑格爾的唯心論窒息了他的辯證法一樣,他同樣為了在悲劇中演習辯證法而沒有揭示悲劇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