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體內有十二個管家——十二經絡
十二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係髒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通路。《內經》《難經》中記載:經絡可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靈樞·本髒篇》有雲:經絡者,所以行氣血,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也。
“經絡學說”是中國醫學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闡述人體內部存在著一種運行氣血的經絡係統。這個係統是人體各部之間的聯係通路,亦即人體體表之間,內髒之間,內髒與體表之間,由於經絡係統的聯係,才能將人體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它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髒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通路,經絡把人體內的髒腑、在外的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毛、肉、筋、骨等聯係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並通過行氣血、營陰陽,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得以保持協調和相對的平衡。
經絡係統是由經脈和絡脈兩大部分組成,其中經脈包括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絡脈則有十五絡脈等。絡脈是經絡係統中的分支猶如網絡,遍布全身,主要有15條,即十二經絡各有一支絡脈,加上任督的兩支經脈和脾之大絡,合為十五絡脈。
十二經絡加上奇經八脈的任督二脈,合為十四經脈,鬆筋療法其主要經絡理論為十四經脈。人的體表與髒腑直接相聯係的主要經脈有12條,稱為十二正經,還有縱橫於十二經絡之間,不與髒腑直接發生隸屬與聯絡關係的8條經脈稱為奇經八脈,如: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陽蹺脈、陰蹺脈(蹺脈始於足跟,有蹺健善行之意)、陽維脈、陰維脈(維係陰陽經脈,故有聯係之意)。十二經絡是十二髒腑分出來的12條經脈,每一個髒腑各聯係一條經脈,分左右對稱循行於頭麵、軀幹、四肢,縱貫全身上下,為經絡係統中的主體,所以,又稱為十二正經。
十二經絡的名稱,是根據各經聯係的髒腑陰、陽屬性、表裏內外,手足上下所處的位置而定其名的,如將其中歸屬於六腑,循行於四肢外側的經脈稱為陽經;歸屬於六髒,循行於四肢內側的經脈,稱為陰經;循行於手的稱為手經;循行於足的,稱為足經。因此,有手足三陰經和三陽經名稱,總稱為十二經絡。
經絡的組成
1.十二經絡
十二髒腑所發出的經脈,它是經絡的主體,運行氣血。向內連著髒腑,向外聯係體表,為溝通內外的主要通道。
2.十二經別
主要作用是使6對表裏經在體內深處加強聯係,同時補充十二經絡在循行上的不足。十二經別行走於深處,在身體表麵沒有腧穴。
3.奇經八脈
為八條奇行的經脈,不受正經約束,對於十二正經有補充聯係和調節作用。除任督有自己的腧穴外,其餘六條奇經都沒有自己的腧穴。任督二脈,加上十二經絡合稱十四經脈,是經脈學主體。
4.十五絡脈
為十二經絡在外部的重要分支,十二經絡和任督二脈,各有一支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共十五條,稱之為十五絡脈(又稱十五別絡)。它們從經脈分出之後,和表裏的經脈相互聯係分出的地方,都有腧穴存在,主要作用是溝通互為表裏的兩條經絡的通道。
5.浮絡、孫絡
浮絡就是浮行在淺表的絡脈,比別絡更小些。絡脈上最小的分支為孫絡,氣血就是通過它們而分散到全身各個地方。
6.十二經筋
十二經筋是屬於十二經絡和筋膜相互聯係的部分,簡稱經筋,也就是十二經絡所經過的肌肉,它分布在四肢上、頭麵上,而沒有進入內髒,主要作用是聯結關節,維絡周身的皮肉筋骨,約束關節運動。
7.十二皮部
為十二經所經過的體表皮膚,為十二經的皮膚反應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