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老祖宗的智慧結晶(三)(1 / 2)

三、鬆筋的瀉與補

在經絡學理論有“順補逆瀉”法則,即“順經絡操作為補,逆經絡操作為瀉”。手法表現為操作瀉法時,力道強度需加重,速度可快;操作補法時,則手法要輕柔且宜慢。而進行補與瀉則須視個人體質而論,一般實證、熱證者可用瀉法,虛、寒證者可用補法。另外,尚有運用十二經絡時辰與髒腑關係理論來進行髒腑補瀉手法。

在經絡學中,“子午流注鬆筋補瀉手法”是運用十二經絡不同時之髒腑經脈氣血流注關係,來適時進行的補瀉手法,增強髒腑生命能量,進入經絡元血流注時間養生保健領域。補瀉手法多應用在該髒腑有火、有熱邪實證時,可在當時辰氣血流注正旺時,進行瀉法;髒腑功能虛弱者,則於“下一時辰”氣血正弱時,進行補法。手法應用得當,可達事半功倍效果,舉例說明如下:

1.肝火旺者

有易怒、脾氣躁動、難入睡、眼脹痛、眼灼痛、高血壓、口幹口臭、胃脹、消化不良等症狀者可於醜時(1~3點)逆肝經路徑走向瀉法操作,行間、太衝二穴可加強,能有效降低血壓、眼壓、改善失眠及控製生殖係統炎症。

2.肝氣虛者

如:易疲勞、眼幹澀、食少胃脹、兩脅脹痛胸悶,中醫雲:“補則趁其虛。”可於寅時(3~5點)過肝經氣血流注時辰,順肝經脈走向,進行補法操作。

3.肺有邪熱

如:咳嗽、痰多黃黏、胸悶或痛、身熱口渴、喉痛、舌幹質紅而苔黃等則可於寅時(3~5點)逆肺經脈走向,進行瀉法操作。

4.肺氣虛虧

咳嗽氣短、痰清稀、倦怠懶言、麵色白、舌質淡而苔白等症候,則以卯時(5~7點)順肺經絡走向,進行補法操作。

5.熱邪襲大腸

症見大便臭穢、肛門熱痛或下痢赤白或寒邪外侵產生腹脹腸鳴、大便泄瀉、舌苔白膩或大腸積滯而致大便秘結、腹痛拒按、舌苔多黃燥等,則適合卯時(5~7點)逆大腸經劃撥,以瀉其邪熱。

6.大腸虛

久瀉不止、大便失禁、舌苔淡薄,則可於辰時(7~9點)順大腸經路徑,進行補法亦可在神闕、命門配合溫灸。

7.胃邪熱蘊積

身熱、口渴飲冷、喜冷惡熱、舌苔燥,則可於辰時(7~9點)逆胃經脈走向劃撥,以瀉其熱。

8.胃虛

症見食少、腹部悶、呃逆、唇舌淡紅,則可於巳時(9~11點)順胃經脈走向劃撥,並配合以足三裏、中脘穴溫灸。

運用經絡時辰進行補瀉手法流傳已久,可作為經絡鬆筋對症診療手法操作時(力道強弱與手法順經脈或逆經脈)的參考依據。然而從業者要對患者體質正確進行補瀉手法,則必須對中醫髒腑辨證進行非常專業的研究,方能有效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