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養生保健有一套(二)(2 / 3)

初練腹式呼吸時,如隻能將氣吸至喉或胸,而無法順利將氣吸至腹部或腹肌無法收縮吐氣,則應先考慮是否是自己身體中與呼吸相關筋肉僵硬,使呼吸不順暢,如:與吸氣相關肌群、外肋間肌、胸鎖乳突肌、斜角肌與呼氣相關肌群、內肋間肌及腹部肌群,產生僵硬,皆會導致呼吸的不順暢。故建議可先配合背部脊椎兩側與身體正麵胸腹部鬆筋開穴,將經筋疏開恢複柔軟彈性後,再進行呼吸時,會覺得呼氣、吸氣皆順暢多了。

(二)身體淨化排毒DIY

許多從事護膚保養的美容師或推拿按摩工作者,經年累月幫人按摩推拿保養經絡,極易接收對方火氣、不良磁場,學習腹式呼吸吐納可排出體內濁氣,深呼吸時吸進氧氣能量與脊椎有規律的運動,幫助督脈陽性能量運行活絡,逼出不屬於自己身體內的負能量,達到淨化人體與排毒。此外,特別提供以下三套簡易排毒操,配合實行,更能達到身體淨化與排毒:

1.排毒操一式

雙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伸展打直姿勢,手掌須伸直並與手腕垂直,配合呼吸吐納,幫助火氣自勞宮穴排出。操作者可在為患者做完鬆筋後,利用短暫時間排毒調氣息。

2.排毒操二式

雙足分開與肩同寬,先右手由下往前畫圓至頭上方(此時須做深呼吸)連續動作,往後方畫半圓,掌心朝地排毒(此時做吐氣),再換左手,以同樣方式進行。此排毒操可重複3~5次。建議操作者為患者做完鬆筋操作後可施用。而清晨在花園,可麵對太陽(接收太陽之氣)配合意念,手往上方伸展時(做深呼吸)心中想象接收宇宙陽光能量並注入自己的身體內,使體內正氣充盈。

手往後下方伸展時(做吐氣),心中想象,再將體內毒素、火氣、邪氣自手心、足底排出,滌淨身體及心靈。

3.排毒操三式(拍打法)

(1)雙手虛掌拍打肩窩處。

要注意動作必須輕柔,大魚際作用力采取扣拍與同時往外排的動作,手法操作時須先拍打右肩窩再拍打左肩窩。可排出心肺壓力(火氣),兩邊各做30~50次。

(2)連續動作,左手從右肩膀內側拍打至肩峰處排出火氣,此手法可重複數次。

(3)連續動作,左手拍打右手臂外側(陽麵),由上往下一直拍打至掌背手指末端(一定要拍至手指末梢,如圖四),再拍打手臂內側(陰麵),亦由上往下至掌麵內側指端拍出。再以右手重複上述手法,拍打排出左手火氣。

整套手法操作完成後,靜下心,肩放鬆,手指朝下方,稍作休息,細心感受氣的流竄,此時您會發覺有氣不斷自手掌、手指竄出,手會麻麻地與氣竄出的震動感,直至這股火氣排出完畢,雙手立即感覺變得靈巧、輕鬆與柔軟。

此套排毒操,操作者可在為患者做完操作後實行。每天早上運動或上床就寢前,尤其睡前一定要幫自己淨化排毒,如此可睡得安穩。千萬不要偷懶,認為今天工作太疲累,倒頭就睡,結果因體內存在外來火氣或磁場幹擾,產生睡不安穩的現象,次日睡起,會覺全身肌肉酸痛僵硬。

我本人在25~38歲從事美容師工作時,從來未曾學習排毒觀念,更從不進行腹式呼吸與每天排毒淨化法,因此常心中納悶,為何每天用高級保養品與芳香精油幫對方做臉、做身體保健,自己雙手卻還時常腫脹僵硬?直到懂得運用調氣與排毒操後,自己雙手腫脹的情況才改善,現在雙手又變得靈巧柔軟,不再腫脹、僵硬。

第三式排毒最具保養雙手與美化的功效,建議年長者、血液循環不佳者與愛美欲擁有纖纖玉指女士,不妨常常自己拍打操作,可使雙手輕巧美麗,並可預防隨年紀增長,手指末端變硬、變腫及變形。

民間常傳言:“幫人經絡按摩,會對身體不好,會吸收人家的病氣。”因此不明其中原理者,幫人按摩時,會心生擔憂與恐懼。其實用心思考,操作者每次幫患者保養調理經絡時,應心存正念,看到對方身體上的筋結與氣阻,以耐心、細心、愛心,完成全套經絡手法,幫對方解除身體的不適,操作完後,立即配合呼吸吐納與排毒操,完成自體淨化、自體清靜,何來身體會不好?更因與對方互動良好,得到信任尊敬與自我價值提升,心中踏實愉快,身體亦舒暢,故幫人調理經絡是否會對身體不佳或是吸收病氣,完全在您個人一念之中!台灣有句俗諺:“心中有一影,就生一個子。”與其陷入這種詭譎不健康的思維當中,不如心中光明坦蕩,以熱心、誠心、愛心幫助患者解除病痛,增進健康。

五、生活化養生保健

(一)把“偶爾”變成習慣

經絡養生防病正確觀念認知,人體養生保健應從日常生活起居做起,了解自己才是世上最好的醫生,唯有自己做好健康管理,方能益壽延年。經絡保養應從每天有規律起居作息做起,正確飲食保健,適度運動鍛煉,保持心情愉快和諧,正確姿勢,秉持著效仿天地,崇尚自然規律生活方式,力行經絡養生生活化。這是無人可以代替,須靠自己身體力行,方能擁有健康的身體,並能達到延年益壽、開啟智慧的目的。故日常生活經絡養生防病實踐基本原則如下:

1.正確飲食保健

常言道:“病從口入。”飲食保健首重衛生清潔,食物宜清淡(三葷七素為原則),三餐要節製,定時定量,勿暴飲暴食。醫學上已證明,過多進食是健康大敵,過量飲食易導致免疫力下降,引發腫瘤、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因此影響壽命。而食物攝取應五色五味均衡,以入五髒六腑。切忌偏食,中醫對偏食論述“多食鹹,傷心,使脈凝、色差;多食苦,傷肺,使皮槁毛枯;多食辛,傷肝,使筋緊硬、爪病變;多食酸,傷脾胃,易使肉消、唇炎;多食甘,傷腎,則骨痛、發落。”現代醫學證實高血壓的發病與食鹽過多有關,動脈硬化可因食入動物性脂肪過多所致,故飲食攝取應均衡且謹慎。

另外,適時食用食療藥膳,可提高免疫功能,調節內分泌係統並加速人體新陳代謝,如:首烏入腎,預防冠心病;人參、靈芝提高細胞免疫力;山藥入腎、健脾胃、強筋骨,是植物性激素合成的前趨物質,多服可補充激素不足;四神湯健脾胃、入腎除濕,增強免疫力,老少鹹宜。

2.規律生活作息

中醫認為要預防疾病達到長命百歲目的,必須起居有常、順應自然,古人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養生,現代人常日夜顛倒,熬夜晚睡,長期如此則傷害自己身體,使肝膽功能失常而致病。正確養生應是白天認真工作,傍晚即休息放鬆,勿勞累,晚上9點~11點,經絡氣血流注三焦經,即應準時入睡,使三焦氣化正常運行,淋巴排毒功能正常發揮。而午夜11點~淩晨1點經絡,進入肝膽保健,是肝細胞自我修補的最佳時刻。

另外,順應四季氣候變化,作息應遵循“春三月”夜臥早起,“夏三月”夜臥早起,“秋三月”早臥早起,“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陽光,即中醫所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保持人體髒腑陰陽平衡。

3.保持心情平靜、和諧愉悅

人體致病因素中,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調節失常是引起內髒疾病的重要原因,七情穩定調適得宜,亦可防病養生。中醫情誌表現言“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喜傷心”與“心情悲哀憂愁傷心,五髒六腑皆搖”。其他如:心情緊張易胃痛、頭痛、高血壓、心髒病及引發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情緒壓抑則影響肝氣疏泄,人體氣機不通暢,易體內引發腫瘤病變。因此,開朗樂觀,思想向上積極,方能使身體健康;相反的,時時悲觀,怨天尤人,習慣消極思考的人,其自律神經被抑製,新陳代謝受阻,易使機體產生變異,而成疾病。

4.適度運動鍛煉、強健身體

運動可活絡氣血,使筋肉堅實,肝氣正常疏泄,幫助激素活化代謝,並防止“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引發疾病。名醫華陀就認為,參加體力勞動,可鍛煉身體,充沛精神,且能預防疾病。

此外,自古流傳至今的太極拳、八段錦、氣功、自我按摩與現代體適能伸展運動,皆有助於身體保健。

5.養成正確姿勢,維持身體平衡

不健康的姿勢是慢性病之源,使人無精打采,缺乏元氣、活力。姿勢不良是現代人最大通病,大多數人坐沒坐相(坐時蹺腳,腰朝後彎)、站無站相(站時彎腰駝背、下頜朝上),睡時姿勢扭曲,趴睡或側睡時雙膝打開,一腳跨越另一腳,經常采取不符合人體生物力學的錯誤姿勢,這樣會造成身體歪斜、肌肉緊張僵硬、肌肉係統與骨骼係統不平衡、氣血不順暢、內髒功能失常,從而引發各種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