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純然靈透的眼神29(1 / 3)

29

領悟的喜悅——幸福的所在

生命的價值在心靈的自由中得以升華,達至生命之本真。逝去的歲月印證了這智覺的真諦。

一顆崇尚自由的心靈,加之天生有些超然物外的特質,我抵禦了強勢的誘惑;世俗利害的淡去,自然心智變得更加透然靈盈,從而更加激揚起了內在的活力。

無論是二十多年前,1989年的7月,當還是留學生的我麵對澳洲人欲在我名下投資30萬澳元,既可以投資移民的身份,獲得長居在澳發展機會時的當即拒絕;還是幾年前,我主動辭去了曾為之力挽狂瀾,已見了一番天地並極具發展潛力,令不少人羨慕的副總職務時的毅然。接受前者,擺在眼前的將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甚至不惜用尊嚴換取的所謂榮華,可那不是我心靈的真正需求。留下後者,對已過中年的我,是一份尊敬和安穩,這也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可我想從牽強和繁縟中走出,安撫一下早已有些乏憊了的身心,還給心靈一塊自由的空間。兩次選擇都同樣是舍棄了眼前,承擔著未來。這麼多年來,還有一些類似的狀況發生在自己身上。讓我不曾料到的是,在放棄中,我收獲了那麼多的欣喜與快樂。這絕不是阿Q式的自欺欺人,自我解嘲的樂趣,而是真正發自內心的喜悅與舒放。

人的一生,要盡量多地贏得完全追隨內心精神需求的遂願生活。一生如願是不可能的,倘若從來沒有過,哪怕隻是一段時間,那才是枉負了一生。人不要違背心靈的需求,要準確地感覺她、把握她、追尋她。心無羈絆,胸懷即暢。

我今生都在追尋精神自由的生命狀態,人生中幾次重要的選擇,也都歸依了心靈的需求,一旦真正感覺到了,便決不猶豫。一次次的追尋,一次次的選擇讓我領悟了,人生一定要學會舍棄,能舍去欲念,才會少了怨灼,才會在無論忙碌閑疏之中都呈現出積極、優雅的生活姿態。大失、大舍,丟棄的可能是名利,得到的或許就是心的清寧,意的雋永,人生的從容佳境。隻有能大失、大舍,才能領略心靈大自由的歡愉,自以為那才是人生真正幸福之所在。

2006年秋

暮年的關懷——終極人性的關懷

我的父親真的很懂我,也很愛我。他曾在給我的信中寫道:“我知道你深愛著父母——我愛你,愛到心痛——。”他去世半月,(母親幾年前已過世)孩子們在醫院一直陪伴在他的身邊,可沒想到他竟走得那麼快。從一般意義上講,孩子們的照顧可謂盡心,但當父親真的離開了,我卻隱隱覺到父親需要的是更為深層次的精神之撫慰,我未用心去體探,去給予。父親在世時,我未與父親傾心徹談過,我們內心雖都曾有著巨大的願望,但被一再疏忽、錯過。他疼愛著的小女兒,沒能給他最後的、最為貼心的精神撫慰,是我今生最大的遺憾。現在無論是深居在家,還是遠遊在外,隻要一想起父親,我的眼裏就會盈滿淚水,就忍不住內心的抽泣。

人們更注重一般意義上的孝敬,忽略了對垂暮之年長輩們更深層次的精神關懷。晚輩們一旦意識到,也大多悔之不及。我們應逐步培養建立起社會公眾的人文關懷意識,特別要關注暮齡之年老人們的精神需求。已進暮齡之年的老人,不輪地位高低、貧富、貴賤;不論曾有過怎樣的榮耀與顯赫,到了垂暮之年,身心都同樣是脆弱的,都需要精心嗬護。對垂暮之年老人的關懷,切不可到臨終之日才開始,那是遠遠不夠的。子女們一定要在父母進入暮年之時,便開始終極的關懷,這是最具人性的關懷,也是傾注了心血的極致關懷。在這一時期,要盡量做得周到而細膩;要特別關注、體味、滿足他們的心理反應和精神需求,使他們能及時得到撫慰,放下心裏所有的憂慮;讓他們能毫無保留地吐露心聲,暢述心懷。人在預感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時,大多會有徹底表達心願的念頭。有些是曾經纏繞心頭多年的不好談、不便談,但又不得不談的;有些是由來已久牽掛於心,實在無法忘卻,割舍不下的;有些是沉積心底的宿願情結。不管是心理上的、情感上的,還是物質上的,作為子女,即使有天大的障礙,也一定要全力突破;即使有萬千的理由,也要決然放下。跨越心靈的溝壑,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做兒女的切不可因一時疏忽猶豫釀成大錯,抱憾終身。一定要明白無誤地,不折不扣地傾聽安撫,盡最大可能地滿足他們生前最後的願望。讓嚐盡人間甘苦,曆經世事滄桑的他們,在人生的盡頭,走得踏實安詳。這才是大孝,這才是最大的人文關懷。走的人,走得安詳;活著的人,才能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