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雲變幻的商海中,搏浪兒們很少有一帆風順的。每個商人在前進的路上都會遇到或大或小的危機。由於不能妥善解決,不少商人在危機之下結束了他們的商場生涯,很多商界新星因此而隕落,令人扼腕歎息。實際上,當危機即將來臨時,退,是一種明智的選擇。或許,退後可能對你的事業造成一定的損失,但至少,給你留下了再次拚搏的機會。
當風險來臨的時候,要麼頂風迎上去,要麼是暫時退下來。頂風迎上去,看起來十分豪壯,但這之前商家必須先稱稱自身的斤兩,若實力雄厚,那另當別論,若勢單力薄,還是乖乖地退保現有的生意,暫時避開風頭為好。
一、吹散眼前的迷霧
人人都知道一種生意賺錢的時候,便不要去做這種生意,人人都認為必虧無疑的時候,那種生意反而可以試一試。
——田業俊□對不必要的風險退讓
河堤上有一排大樹,河邊零零星星生長著一些孱弱的蘆葦。
大樹常常對小蘆葦說:“我真替你們擔心啊,要是刮起了大風,你們恐怕就要被刮跑了!”
小蘆葦搖擺著身子說:“可是我生來就這樣啊!雖然我弱小,但也不至於一無是處吧!”
一天,真的刮起了狂風。大樹挺起胸膛拚命抵抗,並鼓勵旁邊驚恐萬分的蘆葦說:“孩子,你一定要頂住,過去了就好了。”
風過了,堤壩上粗壯的大樹被連根拔起,而弱小的蘆葦卻毫發無損。倒在一邊氣息奄奄的大樹奇怪地問道:“為什麼我們這麼強壯卻被風刮斷了,而纖細、軟弱的你卻什麼事都沒有呢?”
蘆葦回答說:“麵對強勁的大風,我們覺得沒有足夠的力量抗拒,於是就低下頭,躲避風頭,這樣才免受其害。你們雖然很強大,卻自以為有資本,非要和這種風險爭個高下,結果自然被狂風刮斷了。”
有自知之明的蘆葦懂得在風險麵前退讓,結果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而麵對大風險隻知道一味抵抗的強者卻倒下了。看來,對那些不必要冒的風險最好采取退讓的姿態。
做生意難免遇到風險,而且商人必須具備冒險精神,這樣才能抓住機遇和財富,因為零風險的報酬是不存在的。但是這並不是說遇到風險就要盲目抵抗。有些風險憑你的實力很難扛過去,如果硬撐著,隻能給你帶來憂慮,讓你蒙受經濟損失,危及自身的健康、工作和生活。因此,在那些扛不過去的風險麵前要懂得退讓,不要冒不必要的風險。
生意場上有句話,“高風險必定有高報酬”。很多生意人簡單地認為伴隨著高風險的肯定是高報酬,這就有點“風雨之後見彩虹”的意味。彩虹肯定會出現在風雨之後,這沒有錯,但並不是風雨之後就有彩虹,有可能豔陽高照,有可能還是烏雲密布。同樣,經濟市場如風雲變幻,高風險之後可能是低風險,可能是低報酬。“高報酬”就像“彩虹”一樣,隻是商人們的一種期望,是想像或者估計的最高報酬,以為“想得到就能做得到”,那是大錯而特錯。
當然,如果資本足夠雄厚,你可以挑戰高風險,但是,如果你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高風險中的高報酬上,你就無異於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一旦打碎,你將一無所有。
在商海中長期打拚的人,對風險都有獨特的觸覺,他們雖渴望高利潤,卻不因此去承擔高風險。麵對風險,有些時候,他們會做大樹與其抗爭,但更多時候,他們寧願做蘆葦,能避就避,保存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控製好自己的情緒
在商海中,風險的存在是客觀的。有些商人平時也知道對不必要的風險應該回避,但事到臨頭的時候就是另一回事了。由於高額利潤的誘惑,由於對自身實力的過高估計,再加上其他商人所作的表率和旁人的慫恿,頭腦一熱就對風險一頭紮了進去。
很多時候,商人輸的原因不是外在的條件,他們擁有的條件甚至更優越。其所以“一時不慎”,是因為沒有調整好心態,沒有控製好情緒。
凡是成就大事的人都會力戒“浮躁”,他們修身養性,善於控製自己的心緒,這種穩健的心態是處理各種問題的前提所在,什麼樣的心態決定什麼樣的結果。
很多人自認為不比別人差,但是始終不明白為什麼成就總是不如別人,甚至把別人的成功歸於運氣。他們不去探尋別人成功背後的原因,或者自怨自艾;不知道檢討自己的過失和不足,隻知道嫉妒或者詆毀別人的成功,其實這本身就是浮躁的表現,一無所獲和無所進步就是自然而然的結果了。
有著浮躁心態的人隻希望事情按照自己的預想進行,他們不能適應現實世界,不接受周圍的環境,不服氣最後的結果,也因此常常憂慮。表現在生意上就是麵對風險往往拋卻了原先的理智,一股勁兒往裏跳。
在一些關鍵的時候,自如地控製自己的情緒,抑製浮躁的心態就變得非常重要。不管情緒怎麼捉摸不定,你都要想辦法操縱它。這個時候的情緒和心態不僅僅是感情的表達,而且是攻防的武器,甚至關係到你能否在社會上遊刃有餘。
生意往往如此,你越是著急,事情就越是不成功。這不是冥冥中的什麼力量在操控一切,而是因為焦急和浮躁會讓你失去清醒的頭腦,使你無法冷靜地思考和決策。
控製好自己的情緒是直麵風險的第一步,隻有如此才能克服所謂的僥幸心理,在風險麵前該避就避。
□做生意不要隻顧眼前
很多時候,擺在商人麵前的前景從當時來看是美好的,隻要舍棄小小的部分,就能換回巨額的利潤,小公司也能由此變大。於是,商人們便選擇了大膽前進。但隨著生意的發展,瓶頸問題便突出了。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當初該退不該進呀!
要眼前利益還是要長遠利益,曆來是商人們難以選擇的問題。假如二者可以兼顧,是最理想的;當兩者發生衝突時,有的人傾向於抓現得的利益,有的人著眼於可持續發展,商人的境界也由此而分。
摩托羅拉公司研製出汽車收音機後,一位重要的汽車製造商向該公司老板蓋爾文表示,可以大量收購摩托羅拉公司的汽車收音機,貨款絕對有保證,條件是,不許使用摩托羅拉的商標,而改成與汽車同樣的商標名稱。
當時的摩托羅拉公司正處於初創時期,資金緊缺,如此優厚的條件,誘惑力不言而喻。不過,蓋爾文經過深思熟慮,終於決定放棄這個機會。因為他不願讓摩托羅拉成為別人的附庸。
多年後,一位經銷人對蓋爾文說:“我認為你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不然,世界上或許就看不到摩托羅拉了。”
蓋爾文大笑起來。他認為這不僅是他平生最難做的決定之一,也是他平生做出的最得意的決定之一。
有時候,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是一個舍此就彼的問題。往往是抓短期利益即會損害長期利益,抓長期利益也會損害短期利益,這是最難抉擇的。但對真正的大商人來說,這不是難事,如果短期利益會對長遠目標構成嚴重影響,他們會毫不猶豫地舍棄,向長遠目標進發。
亨利·福特汽車公司生產出價廉物美的T型車後,當年即售出1000多輛,形勢似乎一派大好。誰知到年底一結算,利潤幾乎全被成本衝銷了,根本沒有賺到錢。
原來,為了讓T型車更加完美,公司每裝配成一部汽車,亨利·福特都要求對各種機件的結構、功能作詳細檢查和試驗,然後再繪出幾種另外的圖樣進行研究比較。如果認為原有的機件不好,就在下一部汽車中加以改進。如此一來,幾乎每輛車的零件都不完全相同,無法批量生產,成本自然偏高。為此,在公司董事會上,福特遭到以柯金斯為首的股東們的責難。他們認為,照這樣做是不可能賺到錢的。
福特耐心解釋說,現在是不賺錢,將來的“錢途”卻妙不可言。
在福特的堅持下,公司決策層終於達成共識,全力支持T型車的開發和生產。幾年後,近乎完美的T型車終於問世,它就像一陣旋風似的,立即暢銷全美國,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售出一萬多輛。20年之內,它的銷售總量突破155萬輛。在汽車史上,這是一個驚人的紀錄。福特公司也由此爭得汽車行業的霸主地位。
青蛙在慢慢加熱的水中,不知道逃跑,到生命受到威脅時,卻沒有逃跑的力量了。很多商人就像熱鍋中的青蛙一樣,雖然感到了危機,卻舍不得眼前利益,仍勉強維持,直到維持不下去了,想求改變時,已經來不及了。一流商人絕不做一隻愚蠢的青蛙,他們在危機到來之前就會離開,不會對眼前暫時的安全戀戀不舍。
英特爾公司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存儲器製造商,它的主要業務和利潤均來源於電腦存儲器。
後來,日本的存儲器開始在市場中占先。他們最重要的武器是驚人的低價格。英特爾曆來以技術領先於市場,打價格戰並非其長,所以,它的業務連續六個季度下降。
如何擺脫困境?英特爾公司總裁格魯夫和董事長摩爾都在痛苦地思索著這個問題。有一天,他倆進行了一次決定英特爾命運的交談。
格魯夫問摩爾:“如果我們下了台,另選一名新總裁,你認為他會采取什麼行動?”
摩爾猶豫了一下,答道:“他會放棄存儲器的生意。”
格魯夫目不轉睛地望著摩爾,說:“你我為什麼不走出這扇門,然後自己動手?”
是啊,為什麼不放棄?摩爾很快與格魯夫達成共識:放棄存儲器,重新開拓芯片市場。
這是一個重大的改變,它被格魯夫稱為“戰略轉折點”。
甩掉包袱、輕裝上陣的英特爾公司重新煥發了活力。到1995年,英特爾累計生產了1.6億個芯片,一舉占領了世界80%的PC市場,取得了絕對霸權。
後來,格魯夫在他的《隻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一書中寫道:“企業繁榮之中孕育著毀滅自身的種子,你越是成功,垂涎三尺的人就越多,他們一塊塊地竊取你的生意,直至最後一無所有。我認為,作為一名管理者,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常常提防他人的襲擊,並把這種防範意識傳播給手下的工作人員。”
做決策需要有所退讓,有些人就是因為舍不下既得的利益,所以遲遲不能做決定,以至錯過了許多讓自己取得更大發展的機會。許多大商人能力並不比一般人強,起點也不比一般人高,機遇也不比一般人好,他們之所以能做大,無非是能夠舍棄那些前景不大的生意,退讓一步轉而尋求更大的機會而已。
□不做人人都知道能賺錢的生意
小商人為了逃避風險,傾向於選擇在人人都知道能賺錢的地方投資,這樣做看似沒有什麼風險,卻客觀上承擔了市場轉型這個最大的風險。而大商人為了追求較高的投資回報,卻盡量不在人人都知道能賺錢的地方投資,專門尋找有前景的冷門。看似冒險卻是減少風險。就像金子通常不會出現在人人看得見的大路上一樣,獲取大利的機會通常也不在人人都知道能賺錢的地方。當很多人都去追逐一個領域希望從中獲利的時候,也就是該退的時候。
約瑟夫·霍希哈是一位美籍猶太人,從小就對金融投機活動感興趣。但是,他初涉股市時,曾遭受一次慘痛的失敗:當時,他聽大家談論說,雷卡爾鋼鐵公司的股票漲勢強勁,贏利前景十分可觀。於是,霍希哈拿出全部積蓄,買下這家公司的股票。沒想到,雷卡爾公司的大量應收賬款實際已成死賬,它的股票上漲不過是表麵繁榮而已,不久後,它即因資不抵債而宣告破產,霍希哈也因此傾家蕩產。
從這次失敗中,霍希哈得到一個教訓:當人人都認為必可賺錢的時候,一定要保持警惕!自此,他的投資變得越來越有理性,成功率也越來越高。
在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來臨前夕,霍希哈準備用50萬美元在紐約證券交易所購買一個席位。但是,他突然放棄了這個念頭。事後,他回憶說:“當你發現全美國的人都在談論股票,連醫生都停業去做股票投機生意時,你應當意識到這一切不會持續很久了。人們不問股票的種類和價錢瘋狂地購買,稍有差價便立即拋出,這不是一個讓人放心的好兆頭。”這一明智的決策使霍希哈躲過了股市崩盤的滅頂之災。無數曾在股市呼風喚雨的大亨都成了這次大股災的犧牲品。
在長期的投資生涯中,霍希哈反而對那些人人都認為不賺錢的項目感興趣,通過調查覺得有一定把握後便大膽出手,並且屢發屢中。短短十幾年時間,霍希哈的個人資產已超過20億美元,被譽為“投資奇才”。
為什麼人人都知道賺錢的地方反而賺不到錢呢?道理其實很簡單:任何一項產品或服務,市場的容量都有一定限度。當人人都知道它能賺錢時,各路投資者必然蜂擁而入,將市場細分到約等於零。當市場供應量大大超過它的需求容量時,超出部分都變成沒有回報的金錢耗損,不正當的競爭還會大大增加投資的風險。所以,在人人都知道能賺錢的地方,不但沒有錢賺,資金安全也同樣沒有保障。
堤義明是日本西武集團創始人堤康次郎的兒子,父親去世後,他成為西武集團的新掌門。那年他才28歲。其時,日本正進入工業鼎盛時期,幾乎人人都認為土地投資絕對是一本萬利的生意,炒地皮就等於自己印鈔票,比投資任何事業都有利潤。但是,堤義明卻突然做出一項決定:“西武集團,退出地產買賣界。”
這個決定震驚了整個企業界。因為西武集團是日本最大的地產商之一,論經濟實力和人才實力都首屈一指,它一旦退出,必然引起地產市場的巨大震蕩;再說,它理應趁時而進,為何不進反退呢?
西武的高層領導都不同意堤義明的決定,有人甚至懷疑他是否有能力擔當一家大集團公司的領導重任。
堤義明仍堅信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他說:“你們全都沒看出地產行業的風雨就要來臨,危險得很!我決定了,大家照我的話去做準沒錯。”
在堤義明的堅持下,西武集團終於從地產行業撤出。事後的結果證明,堤義明的決定是明智的:日本地產業的旺勢沒有維持多久,隨後就進入持續低迷狀態,幾乎每一位地產商都受到嚴重衝擊,倒閉者不計其數,隻有西武集團毫發無損。
在堤義明的領導下,西武集團取得了比以前更大的發展。堤義明本人還一度登上“世界首富”寶座。
在人人都知道賺錢的地方,過度膨脹的投資壓力很容易形成一觸即潰的敗勢。敗勢一成,任何人都回天乏力,及早避開才是上策。
反過來說,在人人都看不到“錢途”的新行業,反而蘊含著意想不到的利益。這正是大商人最感興趣的地方。
透視整個市場,該退的時候先一步退出,讓風險對自己毫發無傷,這就是小商人成為大商人的秘訣。
□及時判斷出退的時機
大商人能夠從全局通觀整個市場的前景,該退就退。而作為一個小商人在遵守市場規律的同時,還必須重視具體的每一筆業務。與客戶做生意,必須對其經營狀況有所了解,及時把握客戶的動向,知道對方的經營狀況,以決定自己的進退,防止自身的損失。
[1]不正常進貨
商人平時應深入了解客戶的銷售能力、庫存數量以及當前的市場情況,以便對該客戶的每月進貨量、進貨種類、進貨時間,在內心都有個概算。對於客戶的不正常訂貨,應深入了解。
例如,一向精明的客戶,卻選擇較不利的時間訂貨(結賬的前幾天訂貨),且訂貨量超出其以往的銷售量甚多。遇到這種情況,就必須有所警覺,除非查知其訂貨動機純正,否則應暫時中止,一方麵繼續深入調查,另一方麵觀察其反應與變化。
[2]貨品流向有問題
某客戶生意並沒有比以前好很多,但最近從本公司進的貨一下子就不見了,而且訂貨次數增加。此時,要注意該客戶是否“轉售同行”、“填支票洞”。
[3]削價求售
客戶的削價求售,依正常情形,顯然是赤字經營。這種客戶雖未必會於近期內倒閉,但若是長期以債養債,當宣布倒閉時,其倒賬的金額可能高得出乎意料。因此若客戶有長期削價求售的赤字經營方式,則其症候已明,長痛不如短痛,這時必須選擇一最有利的時機,結束這一交易關係。例如:利用其他廠家大量供貨而尚未收款的空檔,誘使其提前付款再終止往來,或以最保守的方式往來。
[4]不正常的經營方式
有些客戶不是以正常經營而賺得利益,而是以迂回方式獲利,例如:削價轉售而換取現金,然後轉放高利貸,用這種方式試圖謀求高額的利潤等等。這些不正常的經營方式,風險太大,應趁早終止交易關係。
[5]不務正業
有的公司客戶經營規模較小,如果再投資或兼營其他行業(例如,炒股票、炒地皮),在財力和人力上顯然較勉強。萬一他失敗了,則本公司必然成為他倒賬的對象。在這種情形下,必須縮減出貨量。
[6]私生活不正常
老板除了應兼具財力、經營管理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投入心力。如果老板過度沉迷於吃喝嫖賭,則終日不是精神萎靡就是心有旁騖、不專心業務,嚴重的甚至造成家庭糾紛、搞得雞犬不寧,或是債台高築不得不鋌而走險。若客戶已經出現這種不合乎經營條件的情況,就應該縮減出貨量,進而終止交易關係。
[7]延期付款
如果某客戶的進貨消化速度很快,沒有什麼庫存,但付款卻一延再延,則顯然其財務結構不良,應小心防患於未然。
[8]會計人員突然離職,不敢再繼續做下去
若某客戶財務出問題,則最先察覺到大勢不妙的必然是會計人員。因此,當會計人員突然離職時,商人須趕緊追查該會計人員的離職原因,同時從各種角度衡量該經銷店財力是否有問題。
[9]儀容不整,精神萎靡
某客戶一向儀容整潔、精神飽滿。最近一反常態,突然變得儀容不整、精神萎靡。經查證結果,並無生病。此時,商人就要特別當心對方是否財務出問題。
[10]風聲不良
被同業批評得一無是處的客戶遲早會出問題的。因此,當聽到某客戶有不穩的風聲時,必須搶在別人之前“束貨”,同時趕緊收款。
突然轉變態度,對商人巴結討好
某客戶一向趾高氣揚,最近突然一反常態,對商人巴結討好。此時商人須調查背後是否隱藏著信用“紅燈”的現象。
進貨廠商突然大增
此時商人須注意該客戶是否有惡性倒閉的企圖。
老板經常不在
某客戶老板突然變得經常不在公司中,早出晚歸,找不到人。此時,商人更要增加拜訪次數,查出老板經常不在是否和信用“紅燈”有關。
對本公司過分捧場
某客戶一向與本公司交易量不算多,最近卻一反常態,對本公司非常捧場,進貨量多,連本公司不暢銷的產品也大量進貨,對品質也不再計較。此時商人須提高警覺,深入求證是否有發生倒閉的可能。
第六感覺
一位優秀的商人應時時觀察分析周圍環境變化,久而久之似乎對環境就有洞覺先機的第六感覺。這種感覺也許是感覺到客戶的產品陳列變得毫無動感、布滿灰塵;或者是老板、會計人員死氣沉沉或陰陽怪氣。也可能看到完全相反的一麵,一向不吭氣的老板卻忽然熱情豪爽,店內陳列忽然變得誇張顯眼。當商人有不祥的第六感覺時,必須相信自己的第六感覺。立即暫停出貨,趕緊收款,並立刻著手求證。
做小生意,該退時一定要退,不退付出的代價是小商人承受不起的。
二、避開偏執的行為
到你失掉了的時候才想到要改變自己的所作所為,常常為時過晚。
——比爾·蓋茨
□調整好退的心態
作為一名商人,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有的商人在麵對市場變化而選擇退避時,生意上已經遭受了一定的損失,在旁人看來,他們是一名失敗者。此時,要想繼續在商海揚帆,就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市場風雲多變,誰也沒有“百戰百勝”的絕對把握,就連那些商場老手也常常出現一些失誤甚至失敗。失誤、失敗並不可怕,關鍵在於如何從失敗中奮起,反敗為勝。在商場跌倒了再爬起來,才算好漢;爬不起來,恐怕就會掉在債坑裏,更不用說賺錢發財了,而且將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敗軍之將,何以言勇。經營者一走上市場,都想發家致富賺錢發財,但變幻莫測的市場上,任何經營者不可能總是十分順利,也有失敗的時候。一個真正的經營者不應該被失敗嚇倒,而應該從中總結經驗教訓,繼續進行自己的事業,最終一定會取得成功。
有失敗的心理準備,以自己的安定、鎮靜來應付下一輪生意上的競爭,這是一種很高明的謀略。
當失敗不期而至時,令人震驚、驚慌,驚慌使人失措,失措則亂中添亂,如雪上加霜,其結果隻能走向更大的失敗。一名商人若被失敗嚇昏了頭腦,就談不上組織有效的反敗為勝,本來可以好好利用的力量無法形成一個整體,一盤散沙自然抵擋不住來勢洶洶的洪流,手足無措之中,未經細細思索,拿不出切實可行的應付方法,失敗就如同滾雪球,越滾越大。
一旦由於退得不及時遭受失敗,無論影響有多麼嚴重,都要正視現實。應該說,危機與失敗對人的心理衝擊往往是很強烈的。商家麵對危機與失敗的第一個考驗就是對心理承受力的考驗。據心理學家分析,人在遭受挫折打擊的時候,常見的心理反應包括:震驚、恐懼、憤怒、羞恥、絕望等,這些都是極為不利的心理因素,如果陷於心理挫傷的泥坑裏不能自拔,那就會在失敗中越陷越深,以至走向毀滅。所以,要警惕這些失敗心理的影響。
麵對危機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沉著冷靜,處變不驚。古人說“安靜則治,暴戾則亂”。如果心裏先慌了,那麼行動必然要亂。隻有冷靜沉著,才有可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當商人退保生意時,同樣需要這種沉著冷靜的心理品質。人在危急時容易恐懼、緊張、行為失措。而一旦冷靜下來,你的智慧就會“活動”起來,幫你尋找到擺脫危機的辦法。
要做到沉著冷靜,就要擺脫和消除麵對危機而產生的急躁不安、焦慮、緊張的情緒。混亂和捉摸不定以及缺乏駕馭局麵的自信心,是引發焦躁的原因。所以,擺脫焦躁的方法就是認清危機情勢,找到解決辦法,強化心理素質。
經商是一項充滿風險的事業。在從業的過程中,事事如意、樣樣順心的情況是罕見的。事實上,逆境多於順境,失敗、挫折和打擊,常常伴隨著你。逆境不可怕,可怕的是商人被逆境所嚇倒,從此一蹶不振。
“疾風知勁草,歲寒見鬆柏”。作為一名精明的商人,在身處逆境之際,應能經得起暴風雨的襲擊,然後冷靜地分析周圍,認識自己,進而重整旗鼓,以達到東山再起的目的。
善於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是商人“退”得是否成功的因素之一。重新樹立信心,成功才有保障。
□切忌一意孤行
凡事不可失度。商人要有堅持自己的主張、與眾人觀點作對的勇氣。這是事業成功的要素之一;但如果失度,變成則愎自用,這又是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什麼都做對了,一定會成功;但成功並不等於什麼都做對了。有些人功成名就後,認為自己的做法肯定是對的,卻未意識到其中有很多偶然因素。如果他們一意孤行,按自己認為對的做,在沒有偶然因素幫忙時,結果就大不一樣了。
王安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他的電腦公司在美國《財富》雜誌1988年世界500家最大的工業企業排名中列第414位,他的個人財產超過20億美元,是當時全美第五大富豪。他還是第一個進入美國“名人堂”的亞裔科學家。
王安公司發展如此迅猛,令人咋舌;但它殞落的速度之快,更讓人吃驚。短短幾年時間,便土崩瓦解,從成功典範一變而為失敗典型,實在令人扼腕歎息。正如老子所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它的失敗早就隱在成功之中,隻不過他未能及時察覺罷了!
首先,王安公司犯了戰略性錯誤,它在文字處理和中型電腦上取得了很大成功,便抓住這些成功產品不放,忽略了微型電腦的崛起,未能及時轉向。它後來之所以在中型電腦上取得領先優勢,很大原因是競爭對手轉向微型電腦開發,主動放棄了這一陣地。曾有不少頗具戰略眼光的部屬建議王安轉攻微型電腦,可惜遭到王安否決。
王安公司失敗的第二個原因是勉強與IBM公司競爭。王安不懼怕IBM這個巨人,決心與之一爭高下,其勇氣可嘉,卻未必明智。IBM畢竟是行業霸主,它的對手曾這樣形容它:“我們好比是全副武裝的獵人,正在逼近一頭獅子,突然,獅子跪下了。獵人問它,你害怕了嗎?它回答說,哪兒會,我隻不過是習慣於在飽餐之前做一番禱告罷了!這頭百獸之王就是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因此我們必須尊重它。”
但王安不打算尊重IBM,當所有電腦商都按IBM製定的行業標準開發電腦時,王安卻堅持生產本公司製式的電腦設備,堅決與IBM的產品不兼容。許多客戶在選用王安產品的同時,大量使用IBM的產品,不兼容給他們帶來極大的不便。當客戶向王安公司提出兼容要求時,卻被拒絕了。這使客戶很不滿。
王安最大的失策是用人。他的長子弗雷德·王經營素質欠佳,且剛愎自用,難以服眾。王安卻不顧他人勸告,仍讓他出任公司總裁。公司決策層一時矛盾迭起,引發了離職潮,大批高級人才掛冠而去。1989年,由於股東聯名控告王氏父子營私舞弊,王安才不得不撤掉弗雷德·王的總裁之職,但此時公司虧損已高達4.2億美元。
到1990年,中型電腦基本被市場淘汰,王安公司的銷售額急劇下降,公司股票從最高時每股42.5美元降至3.75美元。市場價值從56億美元降至不足1億美元。在這風雨飄搖之時,王安又因食道癌病逝,公司人氣更是大打折扣。不久後,分布在各地的王安子公司被大量拍賣、購並或破產,王安公司事實上已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