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義聽匡胤講述實情後,心中大怒道:“兄長,我等追隨你多年,殺敵無數,從郭威皇上到柴榮皇上,再到現在的柴宗訓少主,隻一路不停幫人殺人,何時是個盡頭,何時又真正為自己而戰過。”
“光義啊,隻要我們還活著,隻要有外敵入侵,我等就要不停上戰場,不管是為誰,就當為了天下蒼生,為這洛陽趙家莊無數父老鄉親。”
“兄長所言極是,可為何高居廟堂那些文武百官們不出來上戰場,他們胡亂一句,我們弟兄就得流血賣命,也叫他們上戰場試試。”光義越說越激動,趙普也跟著在一旁附和著。
“你等此言差矣,朝廷百官,各司其職,各有責任,我們既然身披戎裝,就該為國出征,為皇上效力,今晚讓弟兄喝好吃飽,明一早揮師北上。”
聽匡胤如此一說,眾將士相繼退下,留下光義,高懷德,趙普,張令鐸等人陪匡胤營中暢飲,酒過三巡,男人的豪言壯語漫飛,隻有匡胤隻飲不語,張令鐸醉醺醺的說:“大家是否還記得,當年郭威皇上是如何麵對劉帝的排擠打壓,又如何憤而揭竿的嗎?”聽他竟出此醉話,眾人轟堂大笑繼續暢飲。匡胤不勝酒力,很快便迷迷糊糊醉睡過去。
不知過了多久,一陣吵雜聲,驚醒匡胤,還沒等他回過神來,隻見趙普,光義等人一擁而上,朝他身上披上件不知從哪準備好的帶龍黃袍,並一同跪下:“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匡胤此刻酒意被這一舉動完全驚醒,諾諾地說道:“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苦主矣。”
“唯命是從。”眾人在趙光義帶領下異口同聲大聲回道。
於是清晨,匡胤率兵回師汴梁,守城禁軍統領石守信一聽匡胤已揭竿而起,立即開城相迎,範進和幾個忠於少主的將領準備反抗,均被石守信,趙光義等人一一除去。
翰林學士陶穀見匡胤得到眾將士擁戴,帶著幾個門徒衝進宮中找到太後和幼主道:“微臣今日鬥膽麵聖,懇請皇上太後認清形勢,順勢而為,以天下蒼生為重,順應民情,天道不可違,以蒼生為重,讓位趙匡胤,以免戰事再起,百姓遭殃。”太後知大勢已去,含淚默默應許。陶穀便匆匆起草一篇看似君子禪讓的禪代詔書,宣布宗訓退位,趙匡胤登基。因匡胤的大本營在宋州,婉兒也姓宋,更何況婉兒曾說過好像武林盟主都要姓宋,江湖和天下又有何不同呢,自己既然不能姓宋,故以宋為國號,又因是後周禪讓,所以都城仍定在汴梁。
一場驚心動魄,似千軍萬馬奪取皇位之戰爭,就這樣被趙匡胤等人如家庭開會下聘禮一樣輕鬆化解,坐在高高朝堂上的匡胤心潮澎湃,此刻君臨天下,又與上次武當稱霸武林有何不同呢,上次是自己主動半柱香時間,難道這次,匡胤不敢往下細想,隻想到當年京娘的話語,沒想到她一語中的,果真有這一天,自己擔當起天下黎明百姓幸福安康之責。想到京娘的囑托,在這位上,不能讓平民遭受戰爭之苦,不能再像以前行走江湖那樣一腔熱血,為所欲為,再也不能與眾兄弟一起鋒前殺敵。或許是天意,當一心為前朝皇上賣命時,玉璽唾手可得,但如今自己成為天子,卻不知玉璽身在何處。難道自己也要象他們幾位一樣苦苦尋覓,不由感歎,天道無常,無常之中卻皆有定數。從遇到京娘那一刻起,就注定自己這一生軌跡。
第一天上朝,論功行賞跟自己的眾將士,封光義為晉王,派人安撫各地節度使,特意強調趙普等人善待柴宗訓寄去母親,並封宗訓為鄭王,,讓石守信護送起家眷前往鄭王府,不得有任何怠慢和侮辱。派光義等人立即看守國庫,不得私自分之。
安排好一切後,退朝帶領幾個隨從,把杜夫人及婉兒德秀等老小接入宮中,命最好的太醫給婉兒看病。婉兒感觸良多,沒想到自己竟然是以皇後的身份進入皇宮,聽說要與杜夫人和德秀分宮而住,很是不適。
匡胤記得柴榮臨終前的囑托,如今自己成了天子,如履薄冰,不敢絲毫馬虎,為天下長治久安,有不服諸侯,以兵服之,以戰止戰,派出眾愛將南征北戰,東進西伐,平定各地勢力,很快便一統黃河以南所有地區,北至與遼接壤的京州,因體貼連年戰爭給百姓帶來的疾苦,匡胤決定暫時休兵,準備等國庫充盈時,與遼商議用銀兩贖回被石敬瑭割讓的幽雲十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