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千古疑案 金匾之盟(1 / 2)

策作用下,大宋國力蒸蒸日上,國泰民安,一片繁榮。當聽說弟弟光義到處平墳築壩,,勞命傷財,且獨斷專行,打壓民間自由時,氣憤地召晉王覲見,義正言辭的對光義到:“如今天下剛定,民心剛穩,你卻不知所為,大興土木,壓製忠言,乃何居心?”光義被皇兄訓斥後,收斂很多,從此呆在晉王府安靜潛學,許諾皇上閉門思過。

一日,匡胤正在批閱奏折,太監來報:“婉兒娘娘求見。”

“婉兒請進。”匡胤放下手中奏折起身迎接。

“皇上,婉兒覺得宮中甚是壓抑,想出宮轉轉。”

匡胤想想由於國事繁忙,是很久沒陪婉兒了,於是放下折子,隨手批件便裝,帶著幾個心腹出城散心去。

因久呆宮中,婉兒一出來興奮不已,一行人不知不覺來到一處叫紫鹿嶺樹林邊,突然一聲嗖響,一直利箭朝匡胤飛來,沒等匡胤和護衛做出反應,箭已穿過匡胤腰帶,箭過帶斷,衣服隨之敞開,露出黃馬褂。幸好並未傷到筋骨,驚出護衛一身冷汗,婉兒向前追問傷著沒有,隨從立刻朝射箭方向追去。

匡胤雖貴為天子,可各種生死經曆無數,短暫驚惶之餘沉著地對手下說:“莫追,憑剛射箭的力道,你等追上也不是對手,他若有心取我性命,我命早已休矣。”匡胤話音剛落,隻聽一曲笛聲,由近而遠。

隨行護衛驚恐不已,紛紛退回圍在匡胤身旁,匡胤淡定的說:“隨他去吧,我們回宮。婉兒一聽笛聲,本能的朝樹林後麵望去,隻見剛箭射出方向的小樹上有一紅綢吊著一小麻袋,正隨風擺動,馬上向前取下回到匡胤身邊。

婉兒把小麻袋打開,裏麵有一精致折子,上麵寫著:天子天定,心係蒼生,若違天意,莫名湖水,載舟覆舟。

婉兒和匡胤見字後若有所思,輕輕卷起一同回宮。匡胤當晚宴請太後杜夫人,母子聊至三更。

婉兒因不願參與宮中各勢力爭鬥,特別是光義每次來看望時的眼神,遂向皇上告別,住回原來的趙家莊,有時也還女扮男裝,繼續行俠仗義,仍用“玉劍書生”名號繼續行走江湖,想皇上時就回宮,過得不亦悅乎。匡胤見婉兒喜歡自由的生活,也就由她去了。

晉王光義這幾年一直忙著甄別民間呈上來的奇珍異寶,全國水壩湖麵多了不少,土胚更平了無數,可他想要找的東西一直未能出現。有日,晴朗天空突然大風四起,狂風卷著樹葉雜物漫天飛舞,頓時天昏地暗,似有暴雨將至,路上行人紛紛找地方躲避,平時晉王府前熱鬧的景象隻剩風不停亂刮,嗚嗚作響。門衛正要關大門躲雨時,忽有一頭戴白紗帽,黑紗半掩,麵容蒼白冷峻少年求見晉王,隻說有要事與晉王商議,門衛不敢怠慢,引至前門,少年遞過一黃帛包裹,讓門衛告知王爺,如王爺不見,他將立刻消失。說完環顧四周,雙手緊握後背金笛。

雨驟降,很快晉王趙光義親自出到前院,引少年進了書房,兩人聊至深夜,冷峻少年才乘黑沐雨離去,雨越下越大,大街上除了雨聲如死寂般。

婉兒很是懷念賀夫人,一路行俠仗義來到定州,想打聽到那次大雨老農的下落以找到何如人的葬身之地,尋找多日,未果,於是在東門外山坡上豎起塊石碑,權當賀夫人墓地,以寄托哀思。婉兒從不讓人知道自己是當今皇後,依舊江湖打扮,依然住在得月客棧,想到曾和匡胤在思齊山莊一同殺敵的情景,曆曆在目,不知為何,突然想回到原來並肩作戰的地方,於是乘著天還未黑,獨自前去思齊山莊看看,時過境遷,不知那變得怎樣了。

婉兒剛到大門,發現跟原來的已大不相同,山莊煥然一新,但似乎裏麵沒有人住,靜悄悄空無一人,婉兒見大門虛掩,也沒打招呼輕身而入,庭院好像剛被人修葺一新,和原來有很大變化,中間亭子和水池全被草地覆蓋,正當婉兒沉浸在回憶中時,聽到裏屋好像有人交談,好奇心促使婉兒小心翼翼躲到屋簷下側耳傾聽,隻聽有個聲音說道:“大人無需擔心,我家主人已動身前往汴京,待一切安排妥當,晉王定會厚賞你們。”婉兒聽是關於晉王的,更加仔細傾聽,可由於不敢近身,交談之人邊說邊往裏麵行走,最後隻聽清楚幾句什麼皇上如何小心的話,婉兒覺得事出蹊蹺,又有關匡胤的事,不敢馬虎,遂當晚連夜往汴京方向趕回,想盡快向匡胤彙報聽到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