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1998年,中國在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同時,還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1999年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國家的一項重要經濟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充分利用貨幣政策,加大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中央銀行在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拉動內需方麵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適當增加貨幣供應量,加大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1998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取消對商業銀行的貸款限額控製,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1998年和1999年中國人民銀行先後四次下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1998年以來,先後兩次累計下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7個百分點,相應增加金融機構可用資金7000多億元。從1996年5月到1999年6月連續7次降息,存款平均利率累計下調5.73個百分點,貸款平均利率累計下調6.42個百分點,減少企業利息支出2400億元。”降息提高了企業效益,支持了資本市場發展,降低了國債發行成本,啟動了投資,促進了消費,抑製了通貨緊縮趨勢。同時,通過增加對金融機構再貸款,擴大再貼現業務及開展公開市場業務,保證了金融穩定,有力地支持了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二是,通過政策法規和“窗口指導”,引導貸款投向,促進經濟結構調整。1998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先後發布了有關增加消費信貸、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貸款、農業貸款等一係列管理辦法和指導意見。1998年到2000年三年中,金融機構貸款增加了3.53萬億元,國有銀行發放與國債使用項目配套的貸款4000億元左右。從1998年到2000年,全部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分別增長15.5%、12.5%、13.4%。新增貸款主要用於住房和消費信貸、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貸款方麵,有力地刺激了消費需求。
(3)擴大內需政策的實施效果。擴大內需政策收到了明顯的效果。近三年的經濟運行結果表明,增發國債是抑製通貨緊縮,啟動國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一著妙棋,體現了黨中央調控經濟的預見性、靈活性和科學性的統一。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增發國債拉動1998年經濟增長近1.5個百分點,拉動1999年經濟增長近2個百分點,拉動2000年經濟增長1.7個百分點。到2000年3月為止,國家通過財政向銀行發行2100億元長期國債,帶動4200多億元銀行貸款和自籌資金,用於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共建設5100多個項目。已建成的主要有:加固大江大河大湖堤防近6100公裏;新增公路通車裏程12000公裏,其中高速公路3358公裏;增加鐵路新線1423公裏、複線643公裏;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保護整治明顯加快,許多城市麵貌發生了較大變化;加快了企業技術改造和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新建和改造農村電網高低壓線路90萬公裏;建成倉容250億公斤的國家糧食儲備庫。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將把西部這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轉為巨大的現實市場,從而大大增加了經濟增長的空間和活力。所有這些,不僅有力地促進了當前經濟的增長,而且為經濟的長遠發展打下了更好的基礎。黨中央、國務院安排國債投資確定了既有利於啟動當時內需,又有利於國民經濟長遠發展的原則。由於措施得當,新增國債投向合理,不僅保證了實現當年經濟增長目標的需要,而且提高了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沒有陷入以往重複建設的怪圈。穩健的貨幣政策有力地支持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啟動了投資,刺激了消費,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近幾年國民經濟一直保持了7%以上的增長速度,是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分不開的。
事實充分說明,中央在亞洲金融危機造成的動蕩不安的國際經濟形勢下,立足國內,實行擴大內需,努力開拓國內市場的政策是正確的,它不僅解決了中國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而且也有力地拓展了中國在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中的回旋餘地。江澤民在199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由溫飽向小康、進而實現現代化的曆史進程中,各方麵的需求潛力十分巨大,這是我們的優勢所在。我們有必要也有條件把經濟發展建立在主要依靠國內市場的基礎上。”所以,擴大內需不僅是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一種權宜之計,而且也是適應我國經濟新的成長階段需求的戰略抉擇,是保證今後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一項長期戰略方針。
4.金融體製改革的深化
盡管黨中央、國務院對金融領域出現的問題和隱患始終保持高度警覺,並不斷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範和治理,但是應該看到,中國金融領域的深層次問題還沒有觸及,曆史上多年積累的嚴重問題並沒有解決。金融隱患和金融風險不斷加大仍是經濟生活中麵臨的突出問題。要想從根本上防範金融危機,必須深化金融體製改革。
(1)深化金融體製改革政策的出台。十五大後,黨中央、國務院把深化金融改革和整頓金融秩序,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保證金融安全、高效、穩健運行擺在突出位置,作為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來抓,這是通觀全局、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和戰略舉措。
1997年11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各省省長、主管金融工作的副省長都參加了會議。江澤民、李鵬、朱鎔基同誌發表重要講話,這是建國以來第一次由黨中央、國務院主持召開的最高規格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會議討論了改革和整頓金融業的十五條措施,會議要求,“力爭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大體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金融機構體係、金融市場體係和金融調控監管體係,顯著提高金融業的經營和管理水平,基本實現全國金融秩序明顯好轉。”1997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1998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和工作重點與主要任務,再次提出了深化金融體製改革的任務。1998年3月19日,新當選的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指出,要在三年內徹底改革金融係統,中央銀行強化監管、商業銀行自主經營的目標要在20世紀末實現。
(2)深化金融體製改革的措施。1998年是以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加強金融監管為首要任務的新一輪金融體製改革的開始,是改革開放以來把金融改革推向深入的重要年份,在中國金融改革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主要采取了以下深化金融改革的措施:
第一,成立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和金融機構係統黨委。1998年6月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成立,簡稱金融工委,其職責是領導、保證、管理、監督、協調金融係統黨的工作。同時,還成立中央金融紀工委和金融機構紀委。中央金融紀工委是中央紀委的派出機構,在中央紀委和金融工委的雙重領導下,負責紀律檢查工作。這兩個部門的成立不僅加強了金融係統黨組織的垂直領導,進一步完善了金融係統黨的領導體製,而且有助於金融係統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支持國民經濟發展這兩項重大任務的完成和落實。
第二,中國人民銀行管理體製改革。1998年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進行機構改革。中國人民銀行內部機構由改革前的24個司局級機構縮減到13個職能司,避免了過去多頭監管,重複設置,從而保證了監管責任的落實,提高了監管效率。中國人民銀行還進行了管理體製的重大改革。撤銷了31個省級分行,設置了9個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大區分行。重新確立了總行與分支行的職責分工,克服了以往的體製弊端,增強了中央銀行金融監管的功能。
第三,實行銀行、證券、保險的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1998年11月,中國成立了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同時,把對證券機構的監管權由中國人民銀行劃轉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這不僅標誌著中國保險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而且標誌著中國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三業的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體製正式建立。三個金融監管部門各司其職,分工合作,有利於更好地貫徹分業經營原則。
第四,進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1998年我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邁出較大步伐。其主要內容是改變現行按行政區劃設置分支機構的狀況,進一步完善管理體製和經營機製,強化統一法人製度,切實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提高運轉效率。
此外,還逐步進行了信貸資產五級分類試點,加快金融法製建設,堅決查處違規經營,取締非法金融業務等項措施。通過以上改革,顯著提高了金融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基本實現全國金融秩序明顯好轉,化解金融風險、防範和抗禦金融風險的能力明顯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