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中國防範和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措施(2 / 3)

在吸引外資方麵,1997年12月,國務院召開全國外資工作會議,對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利用外資水平作出了全麵部署。從1998年1月1日起,國家陸續出台了一些鼓勵外商投資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有:為擴大吸引外資,調整進口設備稅收政策,降低關稅稅率,對國家鼓勵發展的外商投資項目和國內投資項目,實行在規定的範圍內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政策,堅決製止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保障外商合法權益,改善投資環境。1998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了《關於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利用外資水平的若幹意見》,意見提出了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產業結構、擴大外商投資領域、完善外商投資的地區布局、改善投資環境等要求。以上措施的實施,使中國克服了出口和利用外資多年未曾遇到的困難,逐步扭轉了出口和利用外資下滑的局麵,避免了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出現大的波動,改善了宏觀經濟的基本麵,有力地緩解了人民幣貶值的壓力。

第二,加強外彙外債管理,促進國際收支平衡。1998年5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發了《關於改進金融服務、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要求各銀行嚴格執行國家結售彙的有關規定,為客戶依法辦理外彙的買賣和支付。對經常項目下的購彙和支付,必須嚴格審查有關的真實憑證後方可辦理;對資本項目下的購彙和支付,必須憑國家外彙管理局的批件,嚴格把關。1998年9月14日,國務院發出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外彙外債管理,開展全國外彙外債檢查。通知要求各地及各有關部門嚴厲打擊逃套彙行為和外彙黑市,加強反騙彙工作。要求從嚴控製外債規模,加強資本項目外彙管理。國家對全國外債總量和結構實行統一監管,保持外債的合理規模和結構。強化對外借款的管理,嚴禁非法對外融資,並對各種形式的對外借款實行全口徑管理。嚴格規範對外融資擔保。要認真清理對外借款機構,切實保證償還外債。1998年12月,江澤民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又進一步提出了要在加強進出口貿易和國際資本流動管理的基礎上,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來保持人民幣彙率穩定的要求。以上措施的實行,維護了正常的外彙收支秩序,保持了外債的合理規模和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對維護人民幣彙率穩定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第三,協調好本、外幣存款利率的關係。1998年,人民銀行三次下調利率。使人民幣存款實際利率一直保持適度高於美元存款利率的態勢,避免外來資本套彙套利行為。協調好本、外幣利率關係對堅定公眾對人民幣信心,維護人民幣彙率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經過以上努力,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彙率基本穩定在1美元兌換8.28元人民幣左右。在周邊國家貨幣大幅貶值,市場預期人民幣下調的情況下,人民幣彙率不僅沒有下降,相反還繼續保持穩中趨升的走勢。到2000年12月29日,人民幣對美元彙率為1美元兌8.2774元人民幣,較1997年6月底升值了一分三厘,升值幅度為0.16%。

(3)維護人民幣彙率穩定的國際反響。金融危機爆發之初,世貿組織總幹事魯傑羅警告說,如果有關國家輪番讓本國貨幣貶值,那對世界經濟將是一場災難。如果中國的人民幣隨之貶值,無疑會進一步激化亞洲金融危機,局麵將越發不可收拾。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初,美國雖然在言辭上表示不安和關注,但遲遲無實際行動,隻是當危機開始席卷韓、日,危及其自身利益時,才從隔岸觀火轉為開始救援。日本在金融危機爆發後不久,不僅采取袖手旁觀的態度,而且在某種程度上縱容日元也加入貨幣貶值的行列,從而向外部轉嫁其經濟增長的壓力。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江澤民總書記、朱鎔基總理、中國人民銀行和財政部等宏觀調控部門的負責人,從中國自身經濟發展和亞洲經濟複蘇的整體利益出發,在會見外賓、參加國際會議、接受媒體采訪等不同場合,多次鄭重承諾“人民幣不貶值”,減輕了亞洲國家的壓力,避免了亞洲金融危機的進一步擴大。在外有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內有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澇災害吞噬著千萬人的家園的嚴峻時刻,中國對東南亞國家不但沒有雪上加霜,而是雪中送炭,中國還拿出四十多億美元的巨額資金支援受金融危機影響最重的亞洲國家,成為世界第三大資助國。這充分顯示了中國在亞洲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發展中舉足輕重的地位。1998年4月,朱鎔基總理在英國出席第二屆亞歐會議期間的一個晚餐會上說:“我們的經濟力量雖然薄弱,但是我們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中國的傳統道德告訴我們,不要乘人之危,不要以鄰為壑,我們不願使東南亞金融危機加深,而是想為東南亞國家作出自我犧牲,我們願意承擔這種困難。”並再次肯定人民幣不會貶值。1998年2月,江澤民在十五屆二中全會上指出,保持人民幣彙率穩定,“這不僅關係人民群眾的信心和我們經濟社會的穩定,也是對香港金融穩定的有力支持,對亞洲和世界經濟的穩定也是一個重要貢獻”。

中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所表現的作為亞洲經濟大國和亞洲經濟中流砥柱的強勁實力和顧全大局的大國風度,贏得了世界的普遍好評。法國總統希拉克說,西方國家應該對中國這種“負責的態度”表示深切的感謝;墨西哥前任駐華大使說:“在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中國政府決定人民幣不貶值,對減輕亞洲國家的壓力起到了很大作用……人民幣不貶值,就值很多錢。”泰國著名經濟學家薩葳說:“中國不乘人之危,主動承擔巨大困難和風險,作出自我犧牲,這對穩定亞洲金融秩序,促進東南亞經濟的恢複和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3.擴大內需政策的實施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經濟運行的性質發生了變化,中國已經擺脫了短缺經濟,大部分社會產品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市場商品全部處於供大於求和供求平衡狀態。“1998年初,據有關部門調查,全國601種商品中,供求平衡的占74.2%,供過於求的占25.8%,已經沒有供不應求的品種”。就消費需求來看,由於吃穿用的基本消費在城鎮已經趨於飽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村購買力不足。同時,國有企業改革和社會保障、城鎮住房、醫療衛生等製度的改革,引起了居民家庭減收增支的預期,造成消費增長緩慢。亞洲金融危機和1998年夏季的特大洪澇災害,給實現經濟增長目標增添了難度。在這種情況下,能不能把1997年出現的“高增長,低通脹”的好勢頭保持下去,成為1998年後中國改革和發展麵臨的重大考驗。

(1)實行以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為主要內容的擴大內需政策的出台。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1997年下半年,中央領導多次聽取有關部門的彙報,要求密切注意,認真研究。春節前夕,朱鎔基根據江澤民的批示,要求計委牽頭進行研究,提出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支撐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增長的政策建議。據此,國家計委研究提出了《關於應對東南亞金融危機,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意見》。黨中央、國務院同意並轉發了這一意見,形成了中央3號文件。

1998年2月,江澤民在十五屆二中全會上談到1998年經濟工作時指出,為了保持經濟的增長速度,要努力擴大內需,發揮國內市場的巨大潛力。1998年3月,第九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在提出繼續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的同時,也提出了要“改善金融調控方式,注意適時適度微調”的建議。隨後,朱鎔基在人大會議結束後的記者招待會和4月江澤民在重慶考察工作發表的講話中,都分別提出了為確保1998年國內生產總值8%的目標,要擴大內需的思想。這說明中央開始逐步調整1996年八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在“九五”期間實行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3號文件下發後,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但是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影響程度,比預料的更為嚴重。由於外貿出口增長速度回落和國內需求對經濟拉動的力度不夠,1998年上半年經濟增長速度出現放緩的趨勢”,離實現確保經濟增長8%的目標難度還很大。7月中旬,黨中央、國務院聽取了國家計委關於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及下半年工作的彙報,決定轉發《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關於今年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和下半年工作建議》,形成了中央12號文件,提出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力拓展消費領域,繼續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的建議。

3號和12號文件,明確提出了擴大內需的政策方針和一係列有關的具體措施,從而把1993年以來的適度抑製需求擴張的政策基調,轉變到以積極的財政政策為主要內容、以擴大內需為著力點的宏觀經濟政策上來。

(2)實行以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為主要內容的擴大內需政策的實施。為了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和國內需求不足的矛盾,避免可能出現的經濟滑坡,從1998年起,中央開始實行以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為主要內容的擴大內需政策。1998年8月,國務院在提交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關於批準國務院增發今年國債和調整中央預算方案的決議》的議案提出,要實行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從投資和消費兩個方麵擴大國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

第一,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是增加固定資產投資,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為了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國家有關部門調整了原有的投資建設計劃或規劃。增加投資的重點是農林水利建設和鐵路、公路、通信、環保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1998年8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對年初的財政預算進行重大調整,增發1000億元長期建設國債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力求1998年投資增長率達到15%。1999年根據經濟運行出現的新情況,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在年初安排發行500億元國債的基礎上,又增發600億元國債,在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大企業技術改造的力度,促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加強環保和生態建設,增加對教育、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為了擴大內需,解決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和東西部人民收入水平差距過大等重大問題,1999年11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布置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核心就是擴大對西部的投資。其中以基礎設施投資為主。2000年原定發行1000億元國債,重點投向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科技與教育設施建設,環境整治及企業技術改造並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2000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決定,2000年國家計劃把國債投資和國家撥款的70%投向中西部。2000年上半年國民經濟出現重大轉機後,黨中央、國務院預見到經濟發展麵臨的新挑戰,再次增發600億元國債,支持經濟增長。二是增加居民收入,拉動消費需求。消費需求是經濟增長的最終拉動力。擴大國內需求,開拓國內市場,必須實施投資和消費的雙項啟動,並把內需的擴大落實到最終消費的增長上,才能從根本上促進生產規模的擴大,保證增加的投資取得預期效益,為經濟增長提供持久的動力。為了拉動消費,中央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增加城鎮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直接擴大消費。從1999年7月1日起,將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水平、失業保險金水平、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提高30%;增加機關事業單位在職職工工資和離退休費;提高國有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補發拖欠的國有企業離退休人員統籌項目內的養老金;提高部分優撫對象撫恤標準等。落實這些措施,國家財政共支出540億元,使全國8400多萬人受益,從而提高了廣大居民的購買力,刺激消費。②采取大幅度擴大高校招生、推行消費信貸、增加法定節假日,利用五一、國慶、春節長假帶動旅遊消費等措施,培育了新的消費熱點,拓寬了消費領域,有力地促進了消費需求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