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發展階段(1986年至1993年4月)
這個時期,從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到各地方電台紛紛出現了各種類型的、影響頗大的品牌節目。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午間半小時》、《今晚八點半》,上海東方廣播電台的《蔚蘭信箱》,海峽之聲廣播電台的《空中立交橋》等。這些節目的主持人傅成勵、虹雲、蔚蘭、錢鋒等也廣為人知,並深受聽眾喜愛。
1987平6月,上海電視台出現全國第一個多視角的雜誌型電視新聞專欄節目——《新聞透視》。李培紅作為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率先出台亮相。這個節目從形式上突破了長期以來新聞節目的播報模式,從內容上按照新聞性、知識性和服務性的要求,及時捕捉並以創新的形式播報觀眾關注的重大新聞、熱點新聞與社會問題,直接反映觀眾的意見和呼聲,成為觀眾心目中的社會窗口。主持人李培紅走出演播室,努力融入節目,直接參與選題、現場采訪、拍攝和節目製作工作,也是節目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1988年,中央電視台舉辦了第一屆“如意杯”主持人大賽,這標誌著國內電視節目主持人的選材、培養開始走上規範化的軌道。大賽向觀眾推出了鞠萍、程前、高麗萍、任誌宏、晨光等專題節目主持人。這一時期對主持人的選才、培養大致從三個方麵進行:一是政治素質,敬業精神;二是職業特質,較強的口語和文字表達能力;三是儀態素質,外貌條件好。進行此次大賽時我國主持人的發展正處於探索階段。當時,對主持人的要求更提倡樹立個人風格,以交流感、對象感強的方式服務受眾,大體體現了那個時代主持人的特點。
1990年6月16日,中國廣播電視學會主持人節目委員會成立。從此,對主持人的研究、評獎有了專門的學術團體。
然而,我國電視新聞評論類主持人節目與節目主持人走向成熟的標誌應當是中央電視台的《焦點時刻》與《焦點訪談》。這兩個欄目於1993年初先後推出,通過大膽地嚐試與實踐,踐行了自身的節目思路——時事追蹤報道、社會熱點透視、新聞背景分析,這一時期在我國最具知名度,有相當的市場。
3.飛躍階段(1993年5月至今)
這一時期我國節目主持人發生了明顯的質的飛躍,中央電視台一係列新聞主持人節目的出現,給我國的主持人事業帶來了全新的主持人理念,造就了一批優秀新聞節目主持人,影響、拉動了全國新聞主持人節目的發展,全麵促進了主持人事業的發展。
1993年5月1日,央視《東方時空》的開播標誌著中國節目主持人的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其子欄目《東方之子》、《焦點時刻》起用了一批記者型主持人,最終優勝劣汰,集中推出了敬一丹、白岩鬆、水均益等至今活躍在熒屏的優秀新聞節目主持人。敬一丹是隨著1993年5月10日《一丹話題》的開播被廣大觀眾熟悉的。《一丹話題》是我國首個以主持人個人名字命名的電視欄目。
1996年4月28日,中央電視台電視談話欄目《實話實說》開播,崔永元以他特有的幽默、機智的主持風格贏得了各階層觀眾的廣泛認同和喜愛。同年5月17日,《新聞調查》在央視開播,由白岩鬆主持第一期節目《宏誌班》,編導是夏駿。主要主持人有王誌、董倩、長江。這些主持人都是典型的記者型主持人,平和的采訪態度、紮實的記者功底、縝密的語言表達是他們這個群體共有的特征。這是中國首個“調查性紀錄片”欄目。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第一位節目主持人徐曼在《從播音員到節目主持人》一書中也提到:“主持人參加了節目生產的全過程,從節目主題的確定,到節目的合成製作,成了節目真正的主人,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念完稿就完事了。由於主持人了解、熟悉、掌握了節目的各個環節,隨時了解節目的意圖,隨時與編輯交換意見,在節目製作中可以充分發揮自我的主觀能動性。”這個時期,主持人是按欄目“量身定做”出來的,各電視台開始實施“以欄目培養主持人,以主持人提高欄目知名度”戰略,把欄目和主持人緊緊拴在一起,如《實話實說》與崔永元,《正大綜藝》與楊瀾。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對節目主持人的研究、評獎,以及各種大賽如同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顯得非常活躍。中國節目主持人的最高獎項——“金話筒”獎於1993年正式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