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主持傳播中的邏輯原理(1)(1 / 3)

2.1主持人的傳播語境

語境“六何說”生活在一定自然環境和社會形態中的人所進行的一切活動,總要受到一定的自然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和製約,人的語言活動也不例外。修辭專家陳望道先生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對此就有過精辟的論述。他明確提出了“六何”說。“第一個‘何故’,是寫說的目的,如為勸他人的還是但想使人了解自己意見或是同人辯論的;第二個‘何事’,是寫說的事項:是日常的瑣事還是學術的討論,等等;第三個‘何人’,是說認清是誰對誰說的,就是說者和讀聽者的關係,如讀聽者的社會身份等;第四個‘何地’,是說認清寫說者當時在什麼地方,在城市還是鄉村之類;第五個‘何時’,是說認清寫說的當時是什麼時候,小至年月,大至時代;第六個‘何如’,是說怎樣的寫說,如怎樣剪裁,怎樣配置之類。”這“六何”實質上就是修辭過程中,製約寫說者語言活動的一係列因素。而這種“六何說”也正適合於約束主持傳播語境。

對語境的理解同樣有一個廣義和狹義的問題。狹義的語境是指上下文,又可稱為“語流語境”;廣義的語境是指“交際過程中說話者用語言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依賴的各種因素,這些因素或顯現為話語中的上下文,或潛在於話語之外的主客觀情景之中”。參照前麵對語境“六何說”的理解,廣播電視的主要特點就是線性傳播,“何時”也就是說它是按時間順序展開的,包括時代、時節、時段;“何地”表示任何一種語言要取得較好的傳神達意的效果,除了內容正確、邏輯分明、語言洗練以外,還必須順應說話者所處的語言環境;語言是用於思想交流的,“何人”不僅要講求表情達意的清晰、準確,還要顧及對方是否能夠充分理解和樂於接受;廣播電視是黨、政府、人民的喉舌,也是黨和政府聯係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何故”顯示了廣播電視是以具體的節目內容為受眾服務的,所有的廣播電視節目都是依據各自的節目宗旨來營造節目情境的;“何事”就要求廣播電視節目的形式必須適應內容的需要,什麼樣的內容要求什麼樣的表現形式,這是必須恪守的一個基本原則;最後,廣播電視的節目內容和表現形式確定後,怎樣說才合適,是構成語境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這也體現了“何如”。

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在央視十套《百家講壇》講解“三國”以來,聲名大振,成為媒體關注率較高的文化界名人。有學者將此現象稱為“易中天現象”。以《百家講壇》為代表的社教節目也成為討論較為集中的一個話題。《百家講壇》這個“以中國傳統曆史文化為內容定位”的節目取得的成功讓很多人歡欣鼓舞。其實,在這一檔欄目中,易中天等說故事的人正扮演著主持傳播的重要角色。整個節目把握住了語境的“六何說”,與時俱進。題材上,它偏重故事性和趣味性較強的曆史文學類選題,便於受眾接受;敘述視角上則強調對曆史人物的現代解釋;同時采用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將事件戲劇化、懸念化,將宏大敘事細節化,等等。這一係列的技術處理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電視講壇類節目所蘊涵的深層知識和思考才得以有效傳遞。

語境係統的複雜性

語境是語用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一個憑借、標準。它對語言當中的用詞、多義現象、布局謀篇、語音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狹義的語境要領還是廣義的語境概念,都從各自認識問題的角度包容了多種語境因素。諸多語境因素構成了一個語境係統。在這個係統中,語境因素依一定組合、類聚關係,構成語境係統的支係統及其各級下位係統。

關於對語境的一般特征的理解,張頌教授曾明確指出過,“強調語境的規定性、具象性、可感性。語境,是指有聲語言進行時和進行中,環境、氛圍、蘊含、心情……一定要同節目內容、形式等相吻合,相切合。”語境大到整個時代、社會環境,小到一句話的上下文,真可謂無處不在,它對節目主持人語言的製約也是全方位的。

語言形式中總會有一些多義現象,某些詞語具有幾個不同的意義,某些句式允許幾種不同的分析。這是語言的正常現象,也是語言之所以能夠以少言多的重要原因。但是多義形式一旦出現在某一特定的語境之中,就隻能有一種理解。因此,我們使用多義的語言形式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它所在的語境,這樣才能正確地理解它、使用它。例如,在“車站前麵廣場的地下商店竣工了”中的“地下”指“地麵的下麵”,在“一個開設在十二層樓上的地下商店被有關部門查獲了”中的“地下”則指“秘密的、不公開的”。在特定的語境中,“地下”的意義被單一化、具體化了。還有一些有歧義的句子放在具體的語境中,也可以消除歧義,從而使句意具體化、明確化。如“雞不吃了”這個句子,如果沒有相應的語境對它們進行意義限製,就會產生歧義。對它可有兩種理解,一種是“雞不吃食物了”,另一種是“我們不吃雞了”。當把它放在具體的語境中時,對它的理解就被單一化了。因此,我們可以把它放在這樣的語境中,如:“雞不吃了,不要再給食物了。”“雞不吃了,我們吃點別的什麼吧。”諸如此類的語言,在主持中要特別注意根據語境靈活運用。理論上描述的諸多“語境因素”,實際上是對可能成為語境因素的客觀實在和主觀條件的一種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