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主持思維的直接現實
當認識到一類事物的本質特性而形成概念時,用什麼來確定和表示呢?用詞語來表示。而用詞語所表達的概念則是“思維的細胞”。詞按照一定的方式組合起來並表示一定的意思,就成了句子,句子再進一步組成句群、段落和文章。人們就是依靠語言文字將獲取的各類知識保存下來。人與人之間交流思想、經驗也要依靠語言,並且經常借助它進行記憶、思維和想象,從而使智力活動成為可能。語言直接影響到知識的貯存、流傳和繼承,關係到思想的交流和思維的進行。語言和思維密切相關。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指出:“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愛因斯坦說:“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語言的。”曾擔任複旦大學校長的著名數學家蘇步青在一次語文教學研究會上講過這樣的話:“如果允許複旦大學單獨招生的話,我的意見是第一堂先考語文,考後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課就不要考了。語文你都不行,別的是學不通的。”這位著名數學家講的話很有道理。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對於運用語言搭建與受眾溝通的橋梁的主持傳播工作,語言更是思維的直接體現。
1.主持人語言思維鍛煉路徑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人腦接受、加工、存儲和輸出信息以指導人的行為的過程。播音員、主持人個人經曆和個人素養不同,思維能力千差萬別。主持傳播者應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首先要克服思維的惰性及緊張、缺乏自信等消極因素的影響,在勤奮吸取書本的、社會的知識的同時,使自己能夠經常進入積極思考的狀態,鍛煉快速反應的能力;其次要學會多角度、多側麵、多層次,全麵、係統地思考問題,加強思維的係統性;還要敢於分析事物的矛盾關係,從而發現問題,把握事物的本質,提高思維的辯證性。
思維活動的豐富,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是靠一個人豐富的知識儲備作支撐的。主持人要重視學習,善於學習,不斷用新知識充實自己,進而有效解決工作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主持人應該是博學多才的有識之士,這樣才能麵對觀眾侃侃而談。淵博的知識來自工作中的積累,也來自平時勤奮的學習采集。主持人的工作常常要麵對觀眾訪問新聞事件的當事人和有關人士,要對時事作評述。他們的采訪活動能力,提出問題的深度,對問題的分析見解力,都一覽無餘地呈現出來。淵博的知識和文化修養,使主持人能在鏡頭前神態自若地采訪、播講,作深刻有見地的分析,從而令人佩服。主持人雖各有不同的形象、性格和氣質,但在博學多才的素質上應該是相同的。知識淺薄的人是不能勝任主持人工作的。有時候主持人所充當的角色就像一名引導人們在生活的百花園中觀光的“導遊”,這就要求主持人一定要充分認識自身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知識水平。要博覽群書,不斷充實自己,決不能滿足於所學知識。現在的世界是一個分分秒秒不斷變化的世界,電視又是一種涉及麵廣而多的信息傳遞方式。身處這不斷變化的時空,作為一名主持人,要不斷更新所學,開拓思路、活躍思維,切莫書到用時方恨少,腹中空空,無言以出。那時你將不僅會為自己的孤陋寡聞而羞愧,會麵對觀眾的失望,更會讓自己被競爭時代的潮流所淹沒。反之,隻有不斷充實自己,才能更好地把握時代主題、緊扣時代脈搏,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比如,中央電視台原節目主持人楊瀾,在主持人公開考試中奪魁,主持《正大綜藝》節目幾百期,1994年2月,她赴美國進修電視製作專業,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現已學成回國。
有人會感歎,播音員、主持人常年生活無規律,休息無定時,哪有時間坐下來從容不迫地讀書呢?其實正如前人所說的,“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知識的儲備過程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正因為我們的時間被工作和生活切割得支離破碎,才更要擠時間學習。處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要求播音員主持人樣樣精通是不可能的,不過可以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積累,使自己達到王國維所說的為學的第一重境界“望盡天涯路”,也就是說對整個知識體係有個全麵的把握。
2.主持語言的思維維度
從內部語言到有聲語言,不是想說什麼就能夠說什麼的,這之間的轉化是一門藝術。孔子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蘇東坡歎,“能了然於心,不能了然於口”,這都說明,語言和思想是有距離的。要想將思想順利地外化成語言,除綜合修養——包括專業修養、文化知識修養、品德修養等必不可少之外,一定的語法知識和邏輯知識也是必需的,這要求我們在語言實踐中不斷摸索,必要時,還要閱讀一些有關的理論書籍。在這裏有幾點小建議供大家參考:為了純淨工作中的語言,在平時就要珍惜語言,養成說話簡練的習慣,“金口玉言”對鍛煉思維的敏捷和表達的精確是很有幫助的;其次要多動筆,寫作能鍛煉人的觀察力、感受力、思維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對語言的詞彙、語法、句式、修辭等的駕馭能力也能得到全麵鍛煉和發展;還有,要有意識地經常將自己置於某種特定的語境中,鍛煉自己的即興口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