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新聞評論類主持人的語言邏輯(1)(1 / 3)

3.1新聞評論類節目的語言表征

新聞評論類節目的構成元素電視新聞評論是運用電視製作、傳播手段做出的新聞評論,是電視傳媒對當前重大新聞事件或重要問題發表意見,做出分析判斷或評述的一種節目形式。我國的電視新聞評論自1980年第十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以後,才真正邁出第一步,隨後中央電視台開播了《焦點訪談》等欄目,接著各地方電視台的新聞評論部相繼成立。比較早進行電視評論嚐試的是中央電視台早期的“評論組”,他們於1980年7月12日創辦播出的《觀察與思考》欄目,每期均融評論於新聞事實的表述之中,通過對某個新聞事件的調查、分析說明某個道理,引起思考,以發揮輿論導向的作用。黨的“十六大”以來,新聞輿論監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電視新聞評論由於與時事政治、社會生活緊密關聯,而被打上強烈的時代烙印,從十年前《焦點訪談》一枝獨秀到今天《東方時空》、《國際觀察》、《社會記錄》、《今日說法》、《新聞會客廳》、《法治在線》、《共同關注》等一大批評論類欄目不斷湧現,在電視台每天播出的眾多節目中,新聞類節目以其與民眾息息相關、“用事實說話”、“以新動人”的特殊性,抓住了觀眾關注的眼光,自然而然成了電視台裏最受重視,被強力打造的精品節目之一。

新聞類節目事關輿論導向,民情民意,是電視台的當家花旦,所以其備受重視也就不足為奇了。現在中央台有15個頻道,每天播出節目240小時以上,有固定欄目300多個。央視專設一個新聞頻道,此後各地電視台紛紛效仿設立新聞綜合頻道,可見新聞是眾多電視節目中的重中之重。

以江蘇衛視為例。眾所周知,各省台有線、無線合並後少則5個頻道,多則7個頻道,每天播出時間150小時左右,一般有欄目100多個,有的甚至超過200個。縱觀江蘇衛視節目表,我們可以發現其每天的節目是由新聞、電視劇和一個重點綜藝節目或娛樂類訪談節目組成的。江蘇衛視重點打造的就是新聞類節目和每晚壓軸的一個娛樂節目。江蘇衛視的特色,在我看來,更多地體現在新聞節目的強勢效果上。比如說江蘇衛視自己重金打造,強勢推出的《江蘇新時空》、《1860新聞眼》,周一至周五的《新聞時報》、《正午播報》,資訊類的《今日證券》,轉播中央台的《新聞聯播》,以及周末的《新聞表情》、《大寫真》,等等,不一而足。新聞是江蘇衛視的招牌,用新聞來搭建全天節目的大框架,再把電視劇和綜藝節目填充進去,就形成了江蘇衛視全天的節目表。

如果把這類節目的構成元素進行歸類,可以分成兩個大類。一是節目的外部結構樣式,一是節目的內部(本體)材質結構。節目的外部結構樣式,即通常所說的形式,是眼球經濟時代吸引觀眾最直接最前沿的節目構成要素。據央視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中國一般的城市觀眾平均每天能收看到的電視頻道數在50個左右,經濟發達地區的觀眾可接收的頻道數在60個以上。全國電視觀眾平均每日換台次數達100次。又據央視《2002年全國電視觀眾調查報告》顯示,我國電視觀眾平均每日收看電視174分鍾,分攤開來,也就是在每日的收視時間裏平均每1.74分鍾就伴隨一次換台。另外,好萊塢的電影製片人做過一個統計,結果顯示,成年人在一個嘈雜的環境中對某種和自己無直接關係的事件的關注時長不超過5分鍾。也就是說,即使觀眾把他某日收視時間的第一個1.74分鍾直接交給某一頻道,但若正在播出的節目在5分鍾內無法引起他的興趣,新的換台就將開始。觀眾的收視信心正日漸降低,在某一頻道可能停留的時間也越來越短。

新聞評論類節目主要有消息傳遞、現場播報、專題評論三種形式,在本章第2節將有詳細講述。鳳凰衛視新聞評論員曹景行認為:“作為媒介,最大的競爭就是解釋權之爭,第一解釋可能要比其他的解釋更重要。評論其實也有一個時效性問題,一件事情發生了,誰的解釋快速準確,就可以注定它的解釋權的權威。”而現場直播評論則最能體現以新聞事件為核心,顯示新聞最突出價值的“第一解釋權”。在對香港回歸、9·11事件、伊拉克戰爭、莫斯科人質事件、中國工人埃塞俄比亞遇襲等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中,鳳凰衛視的新聞評論員都以自己廣博的學識、多方位的關注、個性化的分析和判斷對事件作出評論,評得準確、評得到位、評得獨特,發出了鳳凰自己的聲音,提供了更能為中國內地觀眾所接受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