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烈的電視市場競爭使新聞節目顯得日益重要,加深新聞節目的深度也勢在必行。本文運用傳播學原理探討新聞節目的語言模式,通過模式的構建深化對新聞語言的理解,讓語言承載更多的信息,開發深度新聞,以最終增強電視節目的競爭力,強化傳播效果。
1.深度新聞節目是激烈市場競爭的必然產物
電視事業的發展,選擇餘地的增加,民眾素養的提高,使觀眾日益成熟,他們對電視節目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視聽要求也水漲船高。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愛好的觀眾有不同的收視要求,電視已由大眾化走向了分眾化。在這樣一個多元化、分眾化的時代,一個聲音、一種表情,單向傳播顯然已經不能符合觀眾的口味。同樣是新聞,大眾關心的不僅僅是“是什麼”,還有“為什麼”,人們希望知道更多的新聞背後的故事,希望聽到有人解讀政策法規的內涵,評價事實所代表的意義。
新聞資訊類節目的火暴不是偶然的,除了老牌新聞節目中央台的《新聞聯播》幾十年不衰外,各地的新聞資訊類節目也是如火如荼,特別是在民生新聞的發源地江蘇,新聞節目多得讓人眼花繚亂。但是人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候都更需要有深度的新聞。原因就在於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是一個知識經濟、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社會出現的信息冗餘對新聞節目主持人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們必須扮演信息的收集者、篩選者、分析者的角色,他們必須當好把關人,對紛繁複雜的信息進行搜集挑選、甄別鑒定、歸納評價。電視新聞節目需要深度,也需要有深度的主持人語言。
2.探索新聞節目語言模式可以促進新聞傳播
激烈的市場競爭使新聞節目的質量競爭也日趨激烈,沒有深度的新聞報道、新聞分析,就事說事的新聞不免單薄膚淺,缺乏吸引力。“有一說一”已經不夠,我們要的是新聞綜述、新聞背景、新聞鏈接、新聞分析或評論這樣的“有一說四”。所以探討新聞類節目的語言模式,進而深化和利用這種模式,對促進新聞質量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綜觀各種新聞類節目和其所使用的文體,包括敘述、議論、對話,或許我們可以從信息論和傳播學的角度來把握新聞語言的傳播規律,以便在更高的層麵上理解其本質,強化傳播效果。“傳必求通”,語言是信息的載體,也是交流的媒介。但是相同時間段裏的語言,其承載的信息量不同,傳播的效果就會不同。人類傳播的本質就是創造並運用符號表達意義的行為,就是意向的流動。語言——毋庸置疑——是人類發明的最高明的抽象符號之一。我們認為,探討語言符號在新聞傳播中的運用模式,可以深刻認識新聞傳播的規律並強化傳播效果。本文把新聞節目的語言模式歸納為以下三種:
(1)新聞語言的九宮剖問立體模式圖
這種模式是由兩個坐標軸構建的一個二維平麵,一個是包含“他人”、“自己”和“社會”的關聯人坐標軸,一個是包含“過去”、“現在”、“將來”的時間坐標軸。這六個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九宮圖。
具體來說,這種模式是指,不論是訪談、對話、綜述、評論等形式中的哪一種,不管涉及的是哪一方麵內容,新聞語言都可以歸納為時間和關聯人這兩方麵的信息。也就是說,具體的新聞語言在邏輯上總是可以劃分為關係他人、自己、社會和過去、現在、將來這六個方麵的信息鏈。眾所周知,世界是相互聯係的,每個人都處在由社會、他人和自己交織成的關係網的一個節點上,所以關聯人這個坐標軸可以姑且理解為一個表示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橫向坐標軸,它體現了人在社會中的位置。同時,人又不是孤立的、機械的,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過去、現在、將來,都處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所以人總是要被放在時間的坐標軸上來理解,這條坐標軸可以被看做一條表現時間縱深的豎軸。所以看似紛繁複雜的社會新聞,千頭萬緒的消息報道、綜述評論其實都是圍繞著這橫豎兩條軸、六個相關因素展開的。此外,把“自己”這個要素置於九宮圖的中間一列,是指在實際的新聞語言中,要展開相應的交流,需要從相關對象說開去,由已知信息過渡到未知信息。這裏的所謂“自己”,指的並不是主持人或讀者自己,而是相關報道、訪談、評論中的新聞對象,是新聞的當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