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訪談類主持人的語言邏輯(2)(1 / 3)

訪談類節目的現實需求

1.心態永遠大於方法(技巧)

太多太多的書,太多太多的人,太多太多的文章和講座,都在教人方法。教人方法的人並不真正懂得方法,很多事情不需要什麼理論,理論隻是一種嚇人的打扮,揭開頭巾一看,“醜媳婦”不過如此。方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方法的方法。“授之以魚”與“授之以漁”,給鑰匙與教人配鑰匙,顯然都是後者更重要。

我們總認為方法可以解決一切問題,“辦法總比困難多”,對了一半,對於庸人、匠人、平常人來說,方法是很重要,但並非對所有人都如此。同樣是繪畫、作曲、寫文章,大師與工匠有很大的區別,就是一個用方法做事,一個用心做事。企業家也是這樣,在大企業家身上你看得到大氣,看不到精明,而小企業家精明得不得了。

我們為什麼說把“人”放大,把“主持”縮小?功夫在練外。“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台下十年都是在練功嗎?不是,更多的是在做人、練人。主持人要先做好“人”;企業家要先對“家”負責;“醫生”自己先“生活好”,再去醫別人。生活困難了,醫生就會去行騙;生活太好了就會草菅人命。“法官”先“管好自己”再執“法”。隻有“教師”的“師”字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動詞,它告訴我們隻有先教育好自己,才能教育別人。這些說的都是心態。有了心態,自然就有了方法。

企業家總是反映社會的脈動,因為他們總有嗅覺。以前是吃、喝、桑拿、卡拉OK、休閑,現在是上學堂、搞培訓,缺什麼補什麼。一張社會論壇的票價足夠聽八場譚詠麟的演唱會。企業家現在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什麼?態度決定一切。

思維態度行為習慣性格命運一切。

企業家最怕什麼?項目對,經營不好,沒有贏利,損失還不算大;項目不對,經營不好,也沒有贏利,損失也不大;項目對,經營有方,最好;最慘的是項目不對,經營有方,走偏了(比如假冒偽劣,好賣但風險太高),最慘。經營是方法,項目就是選擇的方向,是人生的目標,是心態的反映,心態出現偏差則全盤皆輸。用方法做事的人是用小腦,用態度做事的人是用大腦。越大的道理,越簡單,但越難做。李嘉誠說:“先做人,再做事。”20年前的企業家靠膽,10年前的靠腦,現在的靠心。所以廣告也是“溝通,從心開始”、“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那訪談類主持人應具備什麼樣良好的心態呢?

(1)平和的心態。這隻不過是一場節目,不要賦予它太多的意義,人生不過是一場感召與被感召的遊戲,無論“王侯將相”,達官權貴,人人平等,重要的是他有沒有感染力。不要賦予它太高的意義,否則很容易說教。《鏘鏘三人行》無說教,“苦大仇深”的文革時代與“淚眼蒙矓”的倪萍時代已經過去(倪萍在網絡評此中不入十甲),現在人們更加理性、自然,反對權貴以勢壓人,而要以理服人,反對表演、粉飾、裝腔作勢。這不是一個英雄的時代,偉人沒有平民意識,他就不是偉人,隻是暫時得誌之人。不要居高臨下,也不要自慚形穢。

(2)自信的心態。與巨人在一起,不可能和他一樣高,但是可以站在他的肩膀上。當然,要靠平時的儲備(經驗的儲備、知識的儲備、心態的儲備),厚積薄發。

(3)誠實的心態。為什麼呼喚誠信?社會關係之所以平衡,是因為人與人之間有一些基本的誠信原則,不需要提前約定,但都能自覺遵守,這樣才能真正雙贏,否則就會雙輸。經濟上同樣如此,在市場失信時,這支“看不見的手”也會失靈。

(4)智慧的心態。主持人什麼都和常人一樣,但在做節目的時候要有一個和大家不一樣的高速運轉的“CPU”。嘉賓很厲害,他是奔3的,你就得是奔4的,他奔4你就得奔5,當然要有大的硬盤(儲備)的支持和內存的支持(反應敏捷)。否則一句非常好的話語,你在節目結束時才想起來,你就等於死機了。主持人要培養自己的觀察力、判斷力、反應力、親和力(感召力、凝聚力),以前提倡“雜家型主持人”,後來發現不對,提倡“專家型主持人”,也不像,現在要提出“思考型主持人”這個概念,因為思考是真正把人放大,你不僅要在節目中思考,還要在節目外、生活中思考、總結,有思考才有心態,這不是“雜家”、“專家”可以涵蓋的。說話要說的好,一定要享受到說話的快樂,就像一個音樂家知道旋律的快樂,畫家知道畫筆的快樂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