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訪談類主持人的語言邏輯(3)(1 / 3)

2.“聽”與“說”的尺度把握

現今的電視節目主持人不缺主動談話,不缺精彩的設計好的提問,而缺傾聽,特別是缺傾聽後消化理解了的再提問、再交談。電視主持人節目裏缺傾聽,變成隻顧輸出,而不顧反饋;變成隻顧按提綱發問,而不管對方如何回答;變成強製性的談話,似乎對方是個機器人、木頭人。因此這類談話的說與聽的動態過程不符合情景意義,話語銜接的鏈條斷裂,成為不完整的交流情態,成為不倫不類的話語結構。

從語用學的角度看,電視主持人節目的會話結構也能佐證上述原理。會話結構是指言語活動(訪談或對話)的一個基本單位(話輪)的結構。電視主持人節目的會話結構從不同的層麵有不同的分析方法,據新聞傳播學者應天常的分析,其基本結構形式有三種:預示語列、插入語列、輪流發話(含突破既定規則的隨意性“旁插語列”)。在輪流發話的過程中,發話人的話語從開始到結束是一個話輪,答話人的答話從開始到結束也是一個話輪。一個話輪終止以後,另一個話輪又開始。語言交際是雙方互動的過程,雙方都不能脫離語境和情景,都需要感情和思想的投入。主持人隻有用“聽”交際,用“聽”主持,得到心靈和信息的溝通,得到對方的理解和認同,才能使尋求合作的語用原則落到實處。反映在言語作品中的會話結構,既離不開說,也離不開聽。聽或傾聽,貫穿在節目主持人的整個交談過程和會話結構中。因此,訪談類節目中,主持人把握好“聽”和“說”的尺度意義重大。

主持人訪談中,有時運用合理的、適度的停頓或沉默是必需的,其中有的是情緒的反饋,有的是同情的回味,有的是話輪的過渡,有的是無言的默許,不能一概地斥之為“冷場”。根據語言學家的定義,會話中的反饋信號“主要是充當聽話人角色的會話參與者所發出的簡短的言語反應信號”。如“對”、“是啊”、“是嗎”、“呀”、“啊”、“喔”、“哦”,等等。主持人掌握了運用反饋信號的傾聽藝術,就會傳達出表理解、表接收、表態度、表禮貌等信息,再加上台上、台下,主持人之間,主持人和嘉賓、現場觀眾之間的多重呼應,可以增加主持人跟嘉賓、現場觀眾會話的融洽度。在這方麵,楊瀾、敬一丹、王小丫、張蔚以及王小騫和肖薇都非常出色。

深圳電台《夜空不寂寞》的主持人胡曉梅在談話中也常常耐心地傾聽對方的述說,而後啟發對方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一次,一個打工的女孩打進電話訴說自己的苦悶和孤獨,胡曉梅傾聽著,還不時發出一些表理解或者禮貌的語言,遇到悲痛時刻,也適當沉默,隨後再一步步開導她,幫她從狹小的視野中、鬱悶的心情裏跳出來,以自己開朗、關切的心情感染她,談話也推心置腹,並邀請聽眾參與討論,讓這位打工妹感受到世間真誠的關愛。

3.語用個性的張揚

尊重每個人的語用個性,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談話類節目主持人作為一個公眾人物,麵對如今知識化的受眾,千篇一律的語用形式已經無法滿足需求了。

中央電視台主持人張越這樣說:我可以用我的語言,我可以用我的做人方式,可以用我的姿態傳達給觀眾一種觀念——你可以非常坦誠地、真實地、個性地、快樂地、踏實地生活,這就行了,所有的人對這個世界最大的感激就是活好你自己。看到張越這樣真實並廣受歡迎,這是一種傳媒進步,可以適度張揚自我,活好自己。一個成熟的主持人在屏幕中應當追求個性,不要今天特別活潑,明天又特別莊重,後天又幽默了,觀眾最後也弄不清你是怎樣一個人,你的屏幕形象就會混亂不統一。應當力求讓觀眾把你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來接受。

當然,追求個性不等於說以不變應萬變,而是說以自己的個性特征把整台節目帶動起來。節目是怎樣一種氣氛,你也應當是怎樣一種情緒,靠自己對節目的具體感受來溝通觀眾與熒屏的情感聯係。。這是楊瀾對於主持人張揚個性的理解。語言的個性首先要忠於自己的情感,要說自己想說的話,不要成為別人的傳聲筒,要力求將個性融化到屏幕形象中去。